厥阴二十七: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者,则呕乃痈脓之所致,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也。
1 呕家,有痈脓者,则呕乃痈脓之所致,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也。因脓从呕出,脓有出路,脓净则呕止,下章吐脓之义。
厥阴二十八: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升麻汤主之。
麻*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芩葳蕤各十八铢(一作菖蒲)石膏六铢,碎,绵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白术干姜各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与桂林本不同)
下伤中气,脾肝下陷,故寸脉沉迟,尺脉不至,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胃胆上逆,浊气冲塞,故咽喉不利。相火刑金,故呕吐脓血。是下寒上热,升降倒行,中气颓败,最为难治。麻*升麻汤,姜、甘、苓、术,温中而燥土,知母,石膏、天冬,萎蕤,清金而降逆,当归、芍药、桂枝、*芩,滋木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发其皮毛也。
1伤寒六七日,此是外感,经阳伤寒,而反大下,大下后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者,此是阴寒中败,而发厥逆也。本条的结构是伤寒六七日,此是外感,禁用下法;伤寒六七日,若是发厥逆,也是禁下。经阳伤外寒,本有内虚下寒,而反大下,误治败中,则发厥逆。外感伤寒,而经阳之热,因误下而经内陷胸膈,合于内虚之误下败中,而发厥逆,内陷胸膈之卫热,合于厥逆之相火,则燥盛之肺,刑于上厥之火,肺伤形损,则吐脓血。胆胃上逆,浊气冲塞,故咽喉不利。泄利不止者,此为下寒厥盛,肝脾下陷,中气之败象,合于肺伤形损,故为难治。
麻*升麻汤,麻*发太阳之表寒,石膏泻内陷胸膈之卫热,*芩、知母,泻相火以清肺热。干姜甘草,温误下之中寒。桂枝升陷而发表。天冬、玉竹,清金而降逆。
2此难治者,一是中气颓败,升降倒行;二是吐脓,肺伤形损。*芩知母之凉,能泻上热也能败中,麻*者,能发表寒也能泄阳。吐脓者,肺伤形损,下利者,中气败象,所以难治。
3本条外感合于内虚,而内虚者,是也有脏寒之义,本条也算是脏病连经。
4本案是属太阳误治,坏入厥阴,如是不下,还不至于生死各半。本案是厥逆重证,死证。为什么这样的经方用的少了,就是坏病少了,没人敢乱用吐下法。表病忌下,厥证也忌下,表病而内虚,一下败中,则表阳内陷,一下败中,则阴盛发厥,故经阳内陷胸膈之热,合于厥逆之相火,燥热之金,刑于厥逆之火,肺伤形损,则见吐脓。皆因误下。
厥阴二十九: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少阴病,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以其肾阳之虚也。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厥逆者,则孤阴内盛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以回里阳也。
1 呕而脉弱,呕则胃气上逆,脉弱里虚,小便复利者,此是下焦失藏,寒滑失禁之义,此为肾阳之败,脏寒失藏也。身有微热,而见厥者,难治。厥者,手足寒凉,中气之败,阴阳不交也,身有微热者,即是阳不内交,外亡失归之象也,故为难治,此也厥阴之病,欲从太阴亡败,四逆汤,建中回阳,阳回则生,不回则死,故为难治。
2重点,小便复利是肾阳之败,见厥是脾胃之阳败也。肾阳之败,则膀胱寒滑,小便失禁之复利,三阴欲败,四逆难回其阳,故难治。见小便利而厥者,也就是太阴败与不败之义,四逆汤能回阳则不败,败则四逆汤无力回天,尽人事听天命。肾阳之败,胃阳之虚,故病难治。膀胱寒滑之小便复利,即尿失禁之义,遗尿之类,小便失约,水泉不止,故言复利。膀胱水腑,热则闭癃,寒则滑利,也就是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之义。
厥阴三十: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见厥逆,阴盛而阳不归也。至于七日之久,是微阳来复之时,而又见下利,则里阳败泄,难望其复,故为难治。
1 发热不可怕,而见厥而下利,则知危难。
论:三阴病发热者,要么为外感伤其表阳,要么就是厥热往复,要么就是厥而亡阳不归。
升麻
厥阴阳绝死证七章
1 厥盛病进,阳绝则死。前面有讲厥热往复之理,厥热相平则病愈之理,又有讲阳复热过与厥盛阴寒,本条讲阳绝之死。下条讲阳回不死与热过救逆。
厥阴三十一: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发热而下利至甚,里寒外热,阳气不归也。而厥逆不止,则土败阳绝,而无来复之望,必主死也。
1 伤寒发热,厥利并见而不止者,此阳伤之热(厥阳)与阴寒之利(厥阴),下利至甚,厥不止者,脾胃亡败,此为死象。
按;在三阴者,表阳外伤,皆见发热。如太阴三发热,少阴二发热,厥阴七与十,始发热,都是表阳外伤。其余的发热,或是厥热往复,或阳亡而不归。发热与下利与厥,三者并见,俱是难治之证,阳绝之证。
2 阳绝死证与阳回不死,就看“厥”证。厥为中气外化之象。厥不止者,中气必败。
厥阴三十二: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六七日,正传厥阴之时,从前不利,六七日间,便发热而利,脏中之温气内泄,其人汗出不止者,经中之温气外亡,如是必死。以其表里之阳皆脱,有阴无阳故也。
1 汗出不止,阳绝死象,俱在此死证七条。
厥阴三十三: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发热下利,而见厥逆,阴盛而阳气不归,加以躁不得卧,则微阳绝根而外脱,死不可医也。
1 阳浮外亡,则见发热,下利厥逆,土败阳绝,躁者阳气离根,阳泄则不得卧,死。
发热,下利,厥逆,三者并见,内外俱寒,厥为土败,此为难治,躁不得卧者,脏厥脏寒,阳气拔根,死。厥阴二,其躁无暂安时。
厥阴三十四: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病传厥阴之时,脉微欲绝,手足厥冷,是当归四逆证。而加以烦燥者,是微阳欲脱。灸厥阴经穴,以复其阳。而厥冷不回,手足不温,则阳已绝根,必死不救也。
1 灸法治病,善长扶阳,其又有针药不及之优势。阴盛木郁,可以回阳,但木郁内结,经脉结滞,灸之扶阳,其效不显,阳不能通也,阳复不能,仍是死也。只是厥寒而经脉不结滞,则灸之阳气通达,手足温者能生。
2 厥阴死证的常见症状(也是三阴败象),见厥手足寒,呕吐,下利,身热烦燥,小便复利等,此几证同时俱备两条则难治,皆是里阳亡败之象。中气不交,上逆下陷之症。
厥阴三十五: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厥冷无脉,灸之,厥不温与脉不还,是纯阴无阳,而反微喘者,则气不归根,必死无疑也。
1 下利,厥冷无脉,灸之扶阳,手足不温,脉也不还,是纯阴无阳,而反微喘者,则阳不归根,必死无疑也。经脉结滞或营血之亏,阳无复路,气不归根,阳飞而阴绝。
厥阴三十六: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欲断矣。卒时脉还,真是阴极阳复,经脉通达,阳复有路,手足温者,中气阳回,如此渐生。脉不还者,阳绝不复,死无望也。
按:病在厥阴,湿寒结滞,经脉不通,则阳复无路,阳复之人少之又少。现在慢性病久病,各种保健品,激素,抗生素,会减轻病与痛,但久治不愈,拖延日久,则经脉结寒,结滞不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脉拘急挛结不通,阳无复路,不能建中,反致贼中,土崩中败。但也偶有阳复而生的病例。邻居八十多岁的老头,人快不行了,医院没治就活过来了,回家两年多,又快不行了,医院,自已又活过来了,此就是阴极阳复的例子。还有更神奇的,就是新闻报导例子,有一小孩,因重大疾病,已确诊死亡,被送往停尸房后,半夜自已又醒来,哭着找妈妈,后被发现。还有国外的新闻报导,一妇女,因重大疾病,已确诊死亡,在殡仪馆的停尸袋里又活过来,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这就是典型的阴极阳复,阳复则生。
厥阴三十七: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当见脉微欲绝,或细弱弦涩之虚脉,脉反实者,此为厥阴真脏之脉,必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玉机真脏论: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五脏者,皆秉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论;脉实者正好与上几条脉微脉虚相对应。肝脉实者,急益劲,如新张弓弦,五脏皆秉气于胃,脉实者无胃缓之象也,故真脏脉独见为实,无胃气则死,一定之理。本条也为厥阴病从太阴亡败也。败从太阴,实因厥阴,见真脏脉之实。
1 *师言,人死皆死于中气之败。彭子益言,人死皆死于结滞。肝之真脏脉,即结滞而死。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