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伤寒论之厥
TUhjnbcbe - 2022/8/16 9:02:00

总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四肢为诸阳之末,手足为十二经脉中阴阳经交接的地方,因种种原因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原因虽多,但可分为虚实两种,一是阳气虚弱,无力温煦所致;一是阳气本不虚,但因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四末所致。实证里面又分为无形之气机阻滞或是无形邪热壅滞气机,以及实邪阻滞,比如水湿痰饮、瘀血等。

寒厥阳虚证:

30、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等等,这些类似的条文说的都是阳气虚弱,温补阳气即可。

阳虚兼血虚: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血虚受寒,养血温经通脉。

热厥(真热假寒)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内在的热邪越重,外在寒的表现越明显,就是厥深者热亦深。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气郁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足下恶风,并不是阳虚,阳气郁于上而不得下,与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可以互参,得下不仅仅是津液,还应该包括阳气。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仅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手足冷,乃阳微结,可以理解为阳气郁结不得通。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的方歌: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外寒束表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升麻汤主之。麻*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注意这个郁阳。

痰涎宿食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涌吐剂,吐出痰涎宿食,使郁遏阳气的邪气消除,从而使阳气得以调达。

水饮阻滞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叶天士前辈说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通阳,就是让阳气通达,阳气虚弱的话,自然需要温补阳气,阳气不足,主要是水湿痰饮阻滞时,就要通过渗湿利小便等方法祛除水湿痰饮,这个时候不需要温阳,或温阳为辅(因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有热时也要清热,但祛除水湿痰饮是比较重要的)。

寒热虚实错杂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仅仅一个手足厥冷,就有这么多种情况,所以仅凭一个症状是很难辨别的,往往需要医者去伪存真,找到症结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之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