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说:现代一般认为经方是“经典之方”,其概念范围局限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换言之“经方”即等于“仲景方”。自“经方”的概念提出以后,形成了“经方”与“时方”相对的局面,经方以外的其他方剂则称为“时方”。可是,由于“经方”的概念只是从所收载之书定其范围,并未从理论上指出其组方特点,因此造成了后世经方与时方之争,争议问题如“时方”之中组方较为精炼的方剂是否亦可称为“经方”?由于经方的理论不清,面对这种问题,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答案,经方与时方之间的界限模糊。李宇铭先生试从仲景方的组方理论,阐述“经方”的特点,以助说明经方与时方的区别。本文为系列文章《经方的理论特点》的上篇。
关键词:仲景学说;医史人物;理论争鸣;经方;时方;李宇铭;原剂量经方实验录
作者简介:李宇铭,男,先生初于香港浸会大学获得中医本科与硕士学位,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师承李致重教授,学习《伤寒论》与中、西医学比较;师从姜良铎教授,研究张仲景学说及经方剂量理论;是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主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对张仲景学术有深入研究,同时坚持从事中医临床诊疗。李宇铭博士于年8月至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正文:
1经方与时方的争论
经方与时方的争论,源于经方的概念不清。
关于经方的理论特点,过去亦有一些共识,主要可分为两方面,即药少精炼,功专力宏。
先说“药少精炼”。
在仲景书中确实大部分方剂药味数较少,但是这并非经方的专有特点。
据统计,经方首方中的药味数平均为4.81±2.28,而现代北京、河南及上海等不同地区的张临床处方,药味数平均在15.52±4.16,
亦即说经方的平均药味在2.53~7.09之间,而现代临床处方药味则在11.36~19.68之间,此一比较确实反映了经方的药味数较少,用药相对现代临床精炼。
这只是以经方与现代临床处方作对比后的总结,假若以经方相对于时方,例如现在《方剂学》教材之中所收载的方剂,不少药味数量亦与经方相当,
典型的如时方中的三拗汤是从经方麻*汤减味而来,六味地*丸是肾气丸的减味,四物汤亦是从胶艾汤减味而成,
这些“时方”的药味数比经方还要少,明显可知“药少精炼”并非经方的专有特点。
另一方面,经方之中亦有药味数较多的方剂,如麻*升麻汤有14味药,鳖甲煎丸有23味,薯蓣丸有21味,虽然这几方属个别例子,但足证经方并非以“药味少”为其特点。
再说“功专力宏”。
这亦不能说明经方与时方之别。
关于“功专”,如上所述,假若是以经方与现代处方作对比,由于现代临床药味数多,而言其功“不专”,
实际上“功效专一”是对应于“药少精炼”的效果而言,由于经方一般药味偏少,故说其功较专。
可是,时方亦有不少药味少的方剂,可肯定这些时方亦有良好疗效。
至于“力宏”是指其力猛而效果迅速,多有“一剂知,二剂已”的临床疗效,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方中药物的剂量较大,
若按现代考证汉代一两约折合现代的14~16g,则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约为42~48g,其剂量较现代处方为重。
显然,处方剂量的确是经方与现代临床的差别,但是这亦不能说明经方的特点。
若按上述讨论,目前对于经方的理论认识,似乎未能明确经方与时方的界线,故此现在一般倾向认为:
某些“时方”亦具有“经方”的特点,可属于“经典之方”的范围。
这是由于对“经方”的特点认识未够深入所致,由于未能清晰阐述经方的理论特点,造成了经方与时方的争论,故欲化解此一矛盾,仍需先从经方的概念入手。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上篇·走上原方之路·经方的理论特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原著/李宇铭。本文曾发表于《环球中医药》,;5(1):29·32。本文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