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武术,“武”是格杀技巧和能力,术是方法,掌握技巧和提升能力的方法。那么好,我们认为正常的武术该是怎么样的?肯定应该是能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功夫。
这个功夫怎么练和用才是正确的?大家应该各有各的见解。我想说说我的见解,各位看官来评评对不对,是正确还是荒谬。
我认为,练武术,先要读五年本科,把天下各家的武术套路都练熟了,各家的理论都背熟了,然后毕业后再去武术馆校实习一年,再去考了执业武术证,然后才能取得跟人动手的资格去做实践···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脑子正常的朋友都会骂我,这不是传承和推广武术,而是在毁武术,这样培训出来的武术骨干基本打不过农民工···
是的,就算打不过农民工,但是人家是武术本科,人家理论丰富,人家通晓各流派的武术套路,甚至对于外国武术也能口若悬河的侃个不停,而且人家考执业武术证就是能通过,他就有了合法执业的动手权力,虽然打不过农民工,但是人家合格了,合法了,你功夫再好,但你是非法练武···
说到这里,可能更多的朋友会骂我荒谬。是的,极其荒谬,但是这种荒谬,您不觉得在很多时候,外行管理内行,很常见吗?比如中医。
中医与武术一样,流派众多,各有所长。解放前练武术的追求实战,很多靠实战成名的前辈,都是默默的练力量、杀伤力、抗击打能力、徒手攻防技巧、器械劈刺技巧直至兵法,并没有太多精力去练花架子。于是,实战派的前辈们不太会夸夸其谈,也不会那么多的所谓各家经典套路,但就是能打。
那么对比之下,中医呢?以前的中医也是实战派,靠疗效生存的。但是因为民间中医泛滥,医院看病,于是医院,国家实行了执业医师法,让民间中医去考证,考不到的就是非法行医,于是民间中医被打击殆尽,加上官方媒体拼命放大民间中医的医疗事故来反复给民众洗脑,医院,不要相信“江湖骗子”,于是传统中医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西医主导的所谓合法的、医院,每年治死了多少人,没病治出病的有多少,小病治成大病的有多少,不该死的被治死的有多少,能治好却治不好的有多少···官媒从来不说,百姓也不能说···
也有朋友会说,中医一直很繁荣昌盛啊,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每年毕业成千上万的本科生,都是中医的中坚力量啊···
很遗憾,这就是和刚才我说的执业武术证是一类,讲理论精通天下医学,侃侃而谈且连绵不断,论套路精通天下武功,哪一家的都会比划几招,考试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打不过农民工。我接触过科班毕业的朋友,他们多数的同学毕业后都改行了,做临床的寥寥无几,而且也是跟师实践多年才真正能够临床解决问题,更多的是考到了执业医师证却不会看病,而且我们也没少听过见过,主任、教授在民营医馆做不下去这类新闻···
中医和武术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
看看现在的中医药大学院校教材,天下各家医学学说汇聚一体,美其名曰博大;按西医病名分类细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更复杂化,美其名曰精深;把各家对的错的,有用没用的,狗屁不通的,熔于一炉,美其名曰博学···
读了五年本科,没有实践经历,没有处方权,教材又是一锅大杂烩,于是毕业后实习一年考到了执业医师证,面对病人时就无所适从···
比如游泳,在陆地上背了五年理论,精通各家游泳名家的理论和技术,没下过水,不知道哪个有用,哪个没用,哪个适合自己,哪个不适合自己···我们知道这不合理,这很荒唐。
比如武术,大学学了五年理论,精通各流派套路,从来没搞过对抗,一对一打不过农民工···我们知道这不合理,这很荒唐。
那么中医呢?五年本科教育,学了一肚子无所适从的大杂烩、乱炖,还得考过执业医师证了才能动手,怎么就变得不荒唐了呢?好神奇啊···
中医的院校教育,通过和武术、游泳的对比,可能脑筋正常的朋友会反应过来了,觉得荒唐了。那么教材呢?教材荒唐在哪?好的,咱再试着论论。
*元御医学明确指出:阳气盛则健康,阴盛阳衰则病,阳气耗尽则死。阳气是维系生命的关键因素,是个消耗品,人的病基本属于阴盛阳衰。所以《四圣心源》第一汤“*芽汤”,提出祛湿驱寒养中气的治疗理念。而反观教材,大量的阴虚火旺、滋阴去火类错误思想充斥其中,流*千古啊。“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千古,甚可恨也。”(《四圣心源·阳虚》)。
也有的朋友会说,*元御一家之言,他说的就是对的吗?这个话题我不屑于反驳,您可以自己照书抄方子,把朱丹溪和*元御的方子各吃半个月,然后自己去体会,哪个吃了好一些,哪个吃了会要命。我吃过,我试过,治牙疼,寒凉泻火的吃了两天,整个人冷的受不了,牙疼加重,后来还是按*元御清上热祛下寒的思路治好的,所以建议您也试试,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嘛。
*元御骂金元四大家是最不留情的,而金元四大家的荒谬理论被中医药大学教材奉为教条并大力推广之。咱不评论谁对谁错,且就阴阳升降理论的对比咱聊聊,高低优劣请各位看官自行评判。
李东垣的《脾胃论》很受追捧,院校教材也是狠捧其臭脚,有些大学教授还以此书“研究脾胃”而得“专家”之称号。不过单从阳气之升,我个人从*元御阴阳升降理论来评论李东垣,觉得李荒谬了。
李的四大升阳药:柴胡、升麻、葛根、*芪。咱从药性来看看再说,他这个升阳靠不靠谱。
药性
1,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肺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十三五中药学教材)。
疑问:阳气温则升,寒则降,这个苦寒的药如何升的阳气?
对比:*元御药解柴胡条目,味苦,微寒,入足少阳胆经。清胆经之郁火,泻心家之烦热,行经于表里阴阳之间,奏效于寒热往来之会,上头目而止眩晕,下胸胁而消硬满,口苦咽干最效,眼红耳热甚灵,降胆胃之逆,升肝脾之陷,胃口痞痛之良剂,血室郁热之神丹···
此时有朋友会说:升肝脾之陷,这不是柴胡升阳之效?
不急,再往下看:肝胆表里相同,乙木(肝)下陷而生热者,凡诸淋浊泄痢之类,皆有殊功。以其清轻萧散,甚与肝胆之郁热相宜。热退郁消,自复升降之旧,故既降少阳(胆)之逆,亦升厥阴(肝)之陷。
看完了就清楚了吧?柴胡是清肝胆郁热的,热退才能恢复升降,而不是阳气不升用柴胡能使阳气上升。在*元御的脏腑循环思想里,脾湿则肝郁而下陷,治法要疏肝清热,同时健脾祛湿,因为脾湿是本,肝郁是标,所以有了“*芽汤”祛湿寒而升脾阳,疏肝则常用桂枝、丹皮、白芍。尺脉大的属湿热下陷、膀胱热涩,则重用柴胡,重用柴胡之故,是清肝胆郁热!没有干姜、附子,阳气如何升?不健脾祛湿,肝气如何疏?此柴胡升阳之荒谬也。
2、葛根:甘,辛,凉,归脾、胃、肺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十三五中药学教材)。
疑问:一个辛凉之药,如何升的阳气?咱不妨捋一捋。
首先“发表解肌”这一条就很搞笑,《伤寒》有“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有效,也就是脖子、肩膀、后背紧痛。就因为里面用了葛根,教材里就成了“发汗解肌”,能解肌表之紧痛,又因李东垣用之升阳,又给归属于四大升阳药,这么弱智的理论不知道怎样能横行天下的。项背强痛,首先是表证,体表受寒、受风而紧束,体内郁热不能外透而伤津造成的,葛根清热生津缓解干燥之痛,如果没有桂枝、麻*解表散寒,葛根解什么肌?至于升阳,更是不可理喻了,一个辛凉药,升什么阳气?升谁的阳气?
3、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脾、胃、肺、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升举阳气(十三五中药学教材)。
这个我们可以直接看*元御药解升麻条目:手阳明(大肠)自手走头,足阳明(胃)自头走足,二经升降不同。升麻升提之性,入手阳明为顺,入足阳明为逆。咽喉之病,以及口舌牙齿,其位在上,须用升麻,而加清降之药,自高下达,引火归根。若足阳明他病,悉宜降药,不宜升麻,惟用于涌吐方中乃可。后世庸工,以之升提足阳明胃腑清气,足阳明顺下则治,逆上则病,何可升乎?!(这里没指名道姓,但是批判李东垣无疑,读者朋友有兴趣了可以读《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对比之)。
四大升阳药,我们聊了三个,至于*芪,本是温补之性,可以补气补虚,但是对于升阳之说,不足一驳。四大升阳药三味寒凉,如此能升什么阳气?教材之误,可见一斑;医学之误,可见一斑;*师之清醒,可见一斑。
中医之误,一是体制之自以为是,二是各家学术之谬论。习医之人,多走冤枉路、荒废时光,乃今古医书之害也。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