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注意事项请参见:安全地使用中药
虚劳里急,诸不足,*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芪一两半。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芍药18克,生姜9克,胶饴毫升,*芪30克。
上七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渣,温服毫升,日三服。
益气生津,补气固表。
虚劳发热,洒淅风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痠痛,倦怠乏力,盗汗,身重气短,喘喝,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微而弱。
本方为五脏体阴用阳俱虚之虚劳证治。
本方证即与小建中汤之脾胃两虚,营卫气血来源不足相同,但本方阳气较之更虚者。
虚劳里急,乃虚气无制所致之,劳伤内损腹里拘急,诸不足,乃在内之营血俱虚,在外之形气色脉俱不足,而阳气更虚也。若此阳气虚为甚,则见症目眩、心悸、盗汗,喘喝,亡血,失精等,同时也可见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之症。
诸虚之候,泻阴则阳脱,补阳则阴竭,故当调内外虚损,用甘温之*芪建中汤以建立中气。
本方重用*芪培补元气,补气固表,合小建中汤建中补阴益阳,较之小建中汤作用更强,故可用于虚劳里急,脾胃阴阳两虚之重证者。
本方建立中气而治中外两虚,其功优于小建中汤,故为“诸不足”而设。方后加减者,有“气短胸满者加生姜”,在于中阳虚寒,寒饮上逆之气短胸满,故再加之,以散寒饮而宣阳气。腹满去枣加茯苓,及疗肺虚不足,中阳虚之腹满,多挟寒湿阳滞,故去大枣之甘以碍湿满中;加茯苓以淡渗利湿。同时茯苓补脾益肺,故可治肺之虚损不足。所谓“补气加半夏”,半夏有降逆止呕和胃祛痰之效,若属寒饮所致呕逆少食等症,加半夏以祛寒饮而和胃,饮邪去,胃气和,正气则间接助益,并非半夏能直接补气。若用本方主治气血不足之证,加入补血填精之品,效更佳矣。
《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主也,*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所以补正也。(徐忠)
《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弦悸喘喝,失精亡血等症,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芪尤有专良也。(尤在泾)
总之,本方既扶中气,调节阴阳达于营卫又能消除偏虚偏亢,很能显古人用方之妙处,值得深思。
1.本方适应证,日久胃脘痛,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热怕凉,脉多虚缓,舌淡苔薄白等虚证者本方则宜。若症见痛处拒按,疼痛发作不问食前食后,有时如同刀割难忍,口干不思饭,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数或弦,则非本方证也。临证宜慎辨之。
2.本方或小建中汤皆宜于阴阳两虚之虚劳,不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虚劳。徐灵胎云:“古人所云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证,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相反,误治必毙,近日咳嗽吐血之病,乃血证,虽有似虚劳,其实非虚劳也。”
1.桂枝汤加味治疗虚病方有三:桂枝龙骨牡蛎汤,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芪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芪。桂枝汤本为辛甘以化阳,酸甘以化阴,调和营卫之剂;加龙骨,牡蛎则治阴损及阳之虚劳病,取其潜镇摄纳;加饴糖则治阳损及阴之虚劳病,取其建立中气;加饴糖、*芪则治诸不足,取其调补中外两虚。此乃仲景本着“劳者温之”,“虚者补之”及“调以甘药”的原则。以一桂枝汤加味,无往而不利,真可谓其妙无穷矣。
2.虚劳病,里急与小便不利并见,属下焦;里急与腹中痛并见,属中焦。属中焦者,以桂枝通阳缓急,芍药敛阴止痛,宜小建中汤。若腹痛里急之同时,脉症俱不足,症见眩悸,喘喝,清谷,亡血,失精,脉见浮大芤迟,则宜本方以益气补虚。
1.血刺身痛,本方加川芎,当归。(《直指方》)
2.本方治脉弦气弱,毛枯槁,发脱落。(《济阴纲目》)
3.劳倦所伤,寒温不适,身热头痛,自汗恶寒,脉微而弱,*芪建中汤。(《张氏医通》)
4.本方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类方准绳》)
5.本方治气血虚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医醇賸义》)
现代临证,本方用于胃痛属中虚胃寒,胃痛中虚兼瘀,慢性肝炎而脾虚,肺结核脾胃亏虚;其它如气虚发热,泄泻,自汗等。凡临证有中虚胃寒之象,气血亏乏之症,不拘何病,皆宜使用本方温建中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
1.病后、产后及久病虚热,兼见四肢倦怠,而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劳累加重,属气血阴阳俱虚者,可采用本方化裁。
2.溃疡病,本方适用于虚寒型之胃脘痛者,如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呕吐苦水者加旋复花、竹茹、*连;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半夏、干姜;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砂仁、广木香;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炙乳没;四肢逆冷者加制附子;心下有水声者合二陈汤;食少纳呆者加代代花、厚朴花、谷麦芽等。
1.删繁建中汤:本方加半夏,治肺虚损不足。
2.《古今录验》*芪汤(即本方):主虚劳里急,引少腹绞痛极挛,睾丸肿缩疼痛。方后云呕即除饴。
3.建中*芪汤:本方去芍药,治虚劳短气。少腹急痛五脏不足。
4.必效*芪建中汤:本方加人参、当归。治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若失精加龙骨、白敛。(《外台秘要》)
?(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1.*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43例:治愈(症状消失,龛影消失,便潜血阴性)22例,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便潜血阴性,龛影缩小或好转)17例,无效4例。药用*芪,芍药各12克,炙甘草4.5克,桂枝9克,生姜3克,红枣5枚,饴糖30克。反酸者加乌贼骨12克,川贝母6克;痛甚加延胡索4.5克,丹参9克,川楝子3克。毎日煎服1剂,用药25~55天。(《广西中医药》;4:45)
2.*芪建中汤与再障:以本方合龟鹿二仙膏加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经服药余剂,均告痊愈。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简述。(《湖南中医杂志》;2:26)
3.*芪建中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本组39例均用本品1包/日3次,温开水冲服。对照组35例用痢特灵1包/日3次口服。结果:本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4.36%与71.43%,87.18%与74.29%。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中医》;6:27)
4.*芪建中汤加减治胃窦炎41例:本方含*芪、白芍、丹参、大枣各70克,甘草、桂枝、桃仁、延胡索各10克,干姜5克。虚寒甚加熟附片、*参、麦冬各15克;胃阴不足去干姜、桂枝,加南沙参、麦冬各15克;肝胃不和加柴胡、香附各10克;痰浊中阻加法半夏,陈皮各10克;食滞加神曲、山楂各10克。日服1剂,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6%,大多治疗3~6月。(《河北中医》;1:28)
?(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1.虚劳
张路玉治颜氏女,虚羸寒热,脘痛里急,自汗喘嗽者,三月余,屡更医不愈,忽然吐血数口,脉之气口虚涩不调,左皆弦数,而尺微尤甚,令与*芪建中汤加当归、细辛。或曰虚涩失血,曷不用滋阴降火,反行辛燥乎,曰不然,虚劳之成,未必皆本虚也,大抵皆由误药所致。今病欲成劳,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温之药,提出阳分,庶几挽回前失,若仍用阴药,则阴愈亢,而血愈逆于上矣。从古治劳莫若金匮诸法,如虚劳里急,诸不足,用*芪建中汤,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加当归和营血,细辛以和肺气,毋虑辛燥伤血也。遂与数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参汤数服,腹痛、寒热顿除。后用六味丸,以枣仁易萸肉,或时间进保元异功当归补血之类,随症调理而安。(《续名医类案》25项)
2.阳虚感冒
邹××,男,60岁,年8月23日初诊。形瘦体弱,素易感冒。近因疲劳受凉,头项强痛,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正苔薄白粘腻。由体虚卫阳不固,复感新凉之气所致。治宜调营卫,建中气。处方:*参6克,桂枝4.5克,白芍6克,炙甘草4.5克,生*芪9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生姜2片,大枣2枚,二剂。慢火煎两次,取毫升,加饴糖30克。和匀,分2~3次温服。
8月25日复诊,药后两小时微烦,继而汗出,畏风消失,头痛亦解,饮食略增,睡眠不好。脉两寸沉微,两关弦缓,两尺沉迟。营卫初和,治宜和脾柔旺,兼滋心肾。处方:*参6克,白术6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半复4.5克,橘红4.5克,五味子(打)20粒,酸枣仁9克,肥知母1.5克,川芎1.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2剂。(《蒲辅周医疗经验》页)
3.气虚发热
姚××,男,41岁。自年至血吸虫地区务农之后,脘腹经常痞胀,体力日益减弱,大便溏薄,不时间杂赤冻,日行二、三次,如是者,历经五载。近日天来,突然形寒高热如疟状,胃不思纳,脘腹胀满,两胁下按之坚硬如盘。精神萎顿,面色萎*无华,呼吸气促,苔见白糙,质带紫黯,两脉虚大无根。良如中气虚损,后天阴液生化之机能减退,阴液亏损,乃生虚热,病情凶险,随时有脱变之虑。始进生脉散加味,服八剂之后,胃纳稍醒,舌苔转润,然寒热如故。继服温养元气,平调阴阳之剂,仿*芪建中汤加味:生*芪9克,川桂枝3克,老姜片3克,甘草3克,云茯苓9克,生白芍12克,白人参9克,大红枣12克,生白术9克,生麦芽9克。此方连服九剂,寒热得退,神情亦振,后以益气补血培本固源等法,调理而愈。(《江苏中医》;4:30)
4.胃痛
王××,男,34岁,工人。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诉:胃脘部疼痛,且觉腹挛急,痛时得缓食则减,遇阴冷气候疼痛加剧,精神疲乏,难以维持,食量减少,大便软。脉象虚弱带弦,舌淡苔润。此属脾胃虚,肝木横强,当用补脾抑肝法,方用*芪建中汤加味:桂枝6克,白芍12克,生*芪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克,饴糖30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五剂。
二诊:胃痛减,挛急除,惟饥饿时仍有阵痛,但痛势较缓。食纳稍好,效不更方,再进五剂。
三诊:胃痛已罢,食量大增,脉缓有力,精神好转,拟用补脾益气,建中和中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法半夏9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广木香6克,生*芪12克,淮山药12克,砂仁4.5克,当归9克,生姜6克。嘱服十剂,调理善后。一年后,病未复发。(《新中医》;3:20)
5.过敏性鼻炎
患者,男,15岁。从幼儿园时起,经常喷嚏,流清涕,一直未愈。小学三年级,因外伤脾切除1/3。易患感冒,全身出汗,头痛,清涕口唇皲裂,便软,一日一次,嗜食水果。苔白稍干,脉弦紧,腹硬。
给予*芪建中汤17天量,忌食水果,据云服药三天后,出现效果,喷嚏及清涕均止。患者较长期服本方。(《汉方临床》;2:20)
本文出自李文瑞等编著《金匮要略汤证论治》
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
金匮要略——葛根汤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麻*加术汤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
金匮要略——防己*芪汤
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金匮要略——白虎加人参汤
金匮要略——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百合鸡子*汤
金匮要略——百合地*汤
金匮要略——百合洗方
金匮要略——瓜蒌牡蛎散
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
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
金匮要略——苦参汤
金匮要略——雄*散方
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蜀漆散
金匮要略——牡蛎汤
金匮要略——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金匮要略——柴胡桂姜汤
金匮要略——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风引汤
金匮要略——防己地*汤
金匮要略——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乌头汤
金匮要略——矾石汤
金匮要略——《古今录验》续命汤
金匮要略——《千金》三*汤
金匮要略——《近效方》术附汤
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肾气丸
金匮要略——《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天雄散
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