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读者对于各种中医理论是怎么看的,比如太阳病,少阴病啊,相火不位啊,邪伏膜原啊,脾阴啊,以及我今天要谈到的“阴火”,我个人对于这些理论的看法,就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一个模型,去对应模型下的病人,什么意思呢,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曾经跟我爸说起来物理的学习方法,我这人比较笨,我就说,把物理分成一个一个模型,比如连接体模型,超重失重模型,传送带模型,这些题都有明显的鉴别点,只要搞明白这些题的套路,按照一套标准走下来,一定会拿到一个可观的分数,剩下的分就看考生的个人能力了,我经常觉得中医也是这样,面对的病人是一个又一个模型,知道这种模型的治疗大法,一定会有疗效的,这样的话治疗的就是“相同的人”,不过再追求更极致的治愈就要看医者的功底了,(不过临床还是千变万化,药证的加减,表里的判断,六经的传变,不可太执着),倒是跟我高中的学习感觉差不多,这倒是说多了,开始讲“阴火”吧
《脾胃论》: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内外伤辨惑论》: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
我觉得?后人对李东垣阴火的理解有点拉扯了,比如“脾胃之气下陷,挤占相火上行”;“脾胃为营卫之源,中虚则营卫失和而热”;“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致郁热内生”等,我倒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东垣可能也只是找了个理论模型来解释它,倒是在《内外伤辨惑论》里给出了大量的症候群鉴别,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出路,少一些文字游戏的拉扯
那李东垣讲的“阴火”有什么症候群组合呢?参看《内外伤辨惑论》和我的临床经验,大概有以下几种:
经常说:大夫,我虚不受补,一补大了就上火,但是吃凉的我还肚子胀气难受
1.怕风怕冷,但是一到暖和的地方或者添衣加就会好转许多
2.有时候会浑身燥热,一到凉的地方就会舒服许多,或者一出汗就好许多,或热而傍晚反而减轻
3.手心发热,手背不发热
4.口淡,吃起饭来感觉没有味道
5.烦躁但是身体乏力懒惰
6.嗓子干口渴却喝了冷饮肚子胀
7.舌苔从浮*逐渐转变到舌质不绛、偏青白色,有的兼有齿痕
?8.脉洪大但重按无力
9.大便或溏稀或干结难排
10.在天气变化时感觉身体很沉重,诉说感觉有湿气
?按照东垣对阴火的论述,脾胃气虚是本,致阴火乘其土位是标,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个脾胃气虚的病人出现了火热症,它和姜附剂所治的相火失位是以肾寒为本不同,虽然二者都有矛盾的症候群,但存在病位的不同和病性的轻重差异。
那这两者具体怎么区别呢?我们看几个李东垣治阴火的方子,来寻找方剂的共性
补中益气汤
*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柴胡(一两,一两五钱)甘草(一两,炙)*芪(一两,臣)苍术(一两,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干,剉碎炒)羌活(一两)升麻(八钱)人参(七钱,臣)*芩(七钱)*连(去须,酒制,五钱,炒,为臣为佐)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清暑益气汤
*芪(汗少者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升麻(一钱)人参(去芦)白术橘皮神曲(炒)泽泻(以上各五分)甘草(炙)*柏(酒浸)当归身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以上各三分)五味子(九个)
参术调中汤
白术(五分)*芪(四分)桑白皮甘草(炙)人参(以上各三分)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地骨皮白茯苓(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二十个)
发现了什么?是不是*芪-人参-甘草-白术这组方干东垣必用,对于肾寒相火失位证与参芪类方阴火证、如果仅从具体的证着眼,有时没有易干别的具体的证。三阴病脏寒的相火失位证必有或显或隐的太阴不开证,参类方的相火证显见有太阴不开证,所以诸如吐泻、纳呆、腹胀腹痛等症无鉴别意义。
关键是从体质或者体气状态入手
其实仔细研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就会发现,参芪术,或者说参芪出现频率最高,大多方子也是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用各种医理拉扯这俩药,我觉得很没必要,什么禀天地之气,木为水火之中气,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啥的,这些理论我向来看不懂,从体质出发,你会发现这治的都是“相同的人”,也就是参芪体质,我们经常会见到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