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防风通圣散清瘟败毒饮
TUhjnbcbe - 2021/7/31 23:28:00

防风通圣散《宜明论方》

组成用法:

防风、荆芥、麻*、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栀子、大*(酒蒸)、芒硝(后下)各15克,石膏、*芩、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功效: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脑,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病机用药:

本方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外感风邪,邪在于表,以致憎寒壮热;风热上攻,故头目昏眩,目赤睛痛,耳鸣鼻塞;风热上淫,以致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内有蕴热,则口苦口干,便秘溲赤。内有蕴热,又外感风邪,也可并发疮疡肿*,肠风痔漏,丹班瘾疹等表现。方以防风、荆芥、麻*、薄荷发汗解表,使风邪由肌表从汗而解;大*、芒硝泄热通便,伍石膏、*芩、连翘、桔梗清肺胃之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当归、白芍、川莒理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解*和中缓急。如此合成一个内外分消,表里并治的双解剂,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表里、气血、三焦通治。

加减变通:

1.血郁里三焦俱实,既有寒壮热等表症,又有口苦舌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里热症,应用本方最宜。

2.只要有上述表里症状,对以下诸症均可应用,如头目昏晕,目赤而痛,疮疡肿*,丹班瘾疹,肠风痔漏或胸膈痞闷,咳呕喘满上逆等。若大便不秘,可去硝*;若表实重于里实者,可加葱豉汤;若无憎寒,可去麻*;热不甚,可去石膏。

应用发挥:

1.急性结膜炎:白睛赤甚,加红花;痒甚,加蒺藜、蝉衣、蔓荆子;眼眵多,加车前子、泽泻;眼胞肿甚,加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日愈者5例,2~3日愈者例,4~5日愈者34例。

2.偏头痛:如用本方丸剂,一次6克,一日2次,治疗15例2月未发作者8例,发作次数减少者4例,无效3例。并发现本品对血小板聚集率可显著降低。

3.扁平疣:如治47例,其中23例经病*灵、板蓝根、鸦胆子油等药物治疗无效。一日3~6克,分二次服,10日为一疗程,连服2疗程。结果皮疹全部消退34例,大部分消退8例,无效5例。42例获效者经随访3月无复发。

此外,用本方加减治疗急症热病、眼科、皮肤科、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及肥胖症等,只要辨证适宜,均有较好疗效。

普济消*饮《东坦试效方》

组成用法:

*芩(酒炒)、*连(酒炒)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生用)、元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亦有加大*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功效:

疏风散邪,清热解*。”

主治:大头瘟。风热疫*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恶寒发热,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脉数有力。

病机用药:

风热疫*之邪壅于上焦,攻冲头面,故头面红肿掀痛,目不能开;风热发于肌表则为寒热;发于肺胃,则咽喉不利,舌燥口干;舌红脉数,皆为热郁之象。方用*芩、*连苦寒清降上冲头面之热*;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祛头面风热;元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热解*利咽,元参并有养阴作用;陈皮理气疏蜜,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有“火郁发之”之意,与芩、连相配,一清一散,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升麻、柴胡得芩、连之苦降不致于发散太过,芩、连得升、柴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寒凉遏邪之弊。全方得升,柴引经,则可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疏风散邪之效。

加减变通:

1.大头瘟:常见于春、秋两季,发病急骤,有流行性,以头面红肿斌痛为特征,伴有恶寒发热,咽喉肿痛甚至腐烂,舌红苔*,脉数,用本方清热解*,疏散风热。咽喉腐烂者可用锡类散吹喉。

2.腮腺炎:也是小儿一种常见流行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因感受风温病*所致。症见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有时兼有咽痛,恶心,食欲不振等。可内服本方,外用如意金*散或生篇蓄捣烂外敷。烦燥渴饮者加生石青、知母;大便秘结者加大*泻热通腑;局部肿硬者加夏枯草、昆布等软坚散结;邪陷心包,神昏、痉厥者则宜用清瘟败*饮治疗。

应用发挥:

本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颜面丹*等。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9例,结果全部治愈。用本方加减治疗例,绝大多数病例能在5天内恢复正常。另有用本方加减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痊愈者。

清瘟败*饮《疫疹一得》

组成用法:

生石膏大剂~克、中剂6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2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5克,小剂6~12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栀子、桔梗、*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功效:

清热解*,凉血泻火。

主治:

瘟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病机用药:

瘟疫热*炽盛,化火伤津,故见大热烦渴,舌绛唇焦;火热之邪上攻清窍,扰乱神明,致以头痛如劈,神昏谵语;火热之邪迫血安行,而致发斑、吐血、衄血等;四肢厥逆为阳气闭郁,热深厥亦深;若热盛动风,还可见到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等。本方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白虎汤之义,重在大清阳明气分之疫热,保津液;*连、*芩、栀子共用,仿*连解*汤之义,通泄三焦之火,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即犀角地*汤,清热解*,凉血散瘀;再加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桔梗、竹叶“载药上行”。本方合三方于一方,但以白虎汤大清阳明胃经为主,由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皆受气于胃,正如余师愚所说:“此大寒解*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加减变通:

本方为气血两清之剂,凡临床辨证为火热炽盛,气血两燔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1.用于瘟疫热*炽盛,通彻内外,弥漫三焦,燔灼气血,充斥于十二经脉,证见壮热头痛,神昏谵语,甚至痉厥、发斑、吐衄等,用大剂清瘟败*饮,清热解*,凉血泻火,直折上下内外之火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芒硝泻热通腑;痉厥抽搐,加羚羊角、钩藤、菊花等凉肝熄风止痉;神昏窍闭,则用本方送服安宫牛*丸或紫雪丹、至宝丹以清热开窍。本方之犀角名贵难求,可用十倍量之水牛角代之,疗效仍佳。

2.热病邪热内传,气分热盛,波及血分,气血同病,壮热不退,烦渴引饮,并兼有出血倾向,吐血、衄血,或大便色黑,或小便红赤,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3.发疹性皮肤病,见到热*炽盛,疹色紫暗,融合成片,高热不退,呼吸气促等,可用本方加清热解*凉盖祛风的大青叶、蝉蜕、白茅根、紫草等治疗。

应用发挥:

1急性传染或感染性疾病:本方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如用本方直肠点滴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0例,全部治愈。本方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愈率也达90%~95%。另用本方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7例,均获痊愈。对腺病*肺炎、麻疹合并肺炎、肝炎、肠伤寒、病*性脑炎、猩红热、水痘、丹*等均有一定疗效。用本方治疗例感染性脓*败血症,治愈93例,取得较好效果。

2.有用本方加治疗5例氨苯砜所致全身剥脱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对砷剂、磺胺类、巴比妥类及抗生素等引起的剥脱性皮炎也有较好疗效。还有用本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防风通圣散清瘟败毒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