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日背伤寒论
TUhjnbcbe - 2021/7/3 17:18:0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第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升麻汤主之。

注:

《注解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金匮要略》曰∶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故云难治。与麻*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麻*、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以辛润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母、*芩之苦,凉心去热;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葳蕤、门冬、石膏、甘草之甘,润肺除热。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治。

这一条寒热错杂证,不大好讲,一些有名的注家就把它删掉了,日本人也删掉了。我个人认为不要删掉,因为寒热错杂证一共没几条,删掉是个损失。首先,麻*升麻汤证的寒热错杂是由于阳气郁遏,治疗偏于宣发。相比而言,乌梅丸的寒热并用偏于收敛,干姜*芩*连人参汤的寒热并用偏于降逆,麻*升麻汤的寒热并用偏于宣发,*连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寒热并用是偏于和中的。寒热并用就包括这四个方面。如果把麻*升麻汤宣发阳郁这方面给删掉了,光有降而没有宣了。其次,《千金方》有个治阴虚外感的千金葳蕤汤,就是从这个方子发展而来,说明这个方子是可用的。千金葳蕤汤证是什么病?葳蕤桂枝参白虎,一逆引日再命终。风温原自感春风,误汗灼热汗津生,这是《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的概括。其三,临床实践证明麻*升麻汤治疗大叶性肺炎、下利的效果很好。因此,不能把它废了。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一些大家如柯韵伯都说这条不行了,就产生了一种不良影响。我们不要受他的影响,要全部继承下来。

这个病是由伤寒而来。伤寒六七天了,风寒之邪化热但未成实。医生误用大下,就带来一个后果,寸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未下以前因为有热可能是脉数而急,下后阳热之邪遭到抑郁,寸脉为阳在上,所以寸脉沉迟。沉脉不是寒,是阳气郁积的一个反映。大下之后,阴气受伤,同时上焦阳邪内郁,所以下部脉就不起了,这样阴阳之气就不相顺接,手足厥逆。厥逆既有阳郁的问题,也有下后伤正的问题,阳郁之热在上,故脉沉而迟,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下面有寒,故下利不止。上热下寒中气虚,治寒则碍热,治热则妨寒,补虚则碍实,泻实则碍虚,所以张仲景说为难治。

麻*升麻汤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这个方子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药味多,由十四味药组成,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子。张仲景的方子以5~8味药居多。一些大家就此认为这不是张仲景的方子。要以这个作为逻辑推理就不好讲了,薯蓣丸、大*廑虫丸、鳖甲煎丸的药就更多了,不能以药多药少来下结论。

另一个特点是药物的剂量都很小,一反仲景之长,其剂量何其之小也,说这个药剂量怎么这么小?有点儿像桂麻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一两六分五,一两一分,十八铢。药的剂量很小,也是从客观的证候出发的,因为有阳郁,寒药重了有碍于热,热药重了又有碍于寒。上面唾脓血,咽喉不利,干姜、桂枝能重吗?重了就伤咽喉了。

知母、葳蕤、石膏太重了,下面还下利,上面还有阳气压抑在里出不来。学的时候要体会,要以方测证,从方的剂量来考虑证的需要,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在药味多、剂量少的前提下,麻*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麻*、升麻在众药之中剂量还稍微偏大一点儿。其他的都是十八铢,石膏只有六铢,剂量都忒小了。由此可见,麻*、升麻在寒热错杂这样的一个治疗原则之下偏于发越阳郁。

古代用升麻清热,就像现在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的作用,是个宣透的药。*芩、石膏清肺胃之热,桂枝、干姜温中通阳气,当归养血,知母、天冬、葳蕤滋养肺胃津液,甘草、白术、茯苓能健脾,止下利,补中焦,同时还能交通上下、阴阳。为什么不用人参?因为有阳郁,加人参就不利于解郁。苓、术、草配上干姜又能温中,全方有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大下之后,如果属于外感热病,阳郁于心胸,而下焦又有寒的,手足厥逆,上面有吐脓血,上部脉沉而迟,下部脉不至的,属于阳郁不伸而阴阳不和,可考虑这个方子。实际上,这个方子还是偏于凉的,热药不是太多。

——END——

更多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背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