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伤寒论临床十讲四肢厥逆证
TUhjnbcbe - 2021/6/21 17:17:00

四肢厥逆证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阴肝内寄相火,有布阳化阴的作用,能敷布阳气,消除阴寒邪气,使脏腑保持温暖安和,所以内环境的稳定常常是要靠厥阴肝的维护。有些病人常出现血压忽高忽低,或脉压差很大,血糖波动很大,情绪波动很大,体温波动很大,都属于不稳定的状态,许多老年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各种各样的更年期表现,都与厥阴肝是有关系的,说明厥阴肝出了问题,不能维系稳定的状态。四肢厥冷,《伤寒论》叫厥证,但与其他医籍里所说的厥是有区别的。《内经》讲到了煎厥、薄厥,都是有神志的改变,可以称之为昏厥,而《伤寒论》中的厥,就局限于指手足逆冷,“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其中的“逆”字,应该还有错乱的意思,既体现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机,也体现了这个冷的严重程度。《伤寒论》的原文中,既有“手足逆冷”,也提到过“手足厥寒”“指头寒”,哪个更严重一些呢?从原文中体现出的病机来看,应该是寒轻冷重。从症状上来看,判断冷的程度还要看病人的冷是否超过肘膝,过肘膝叫逆冷,没有过肘膝就只称为冷,也就是说这个“逆”字体现了病情之严重。为什么厥证要放在厥阴病篇?其实在厥证这一部分里面,张仲景所采取的是一种类证相聚的写法,就是把一类跟厥有关的病证都拿过来,放在一起给大家鉴别,体现出同病异治的思想,而其中并不是完全都属于厥阴病。当然,四肢厥逆也是厥阴病的一个主要表现,但要进行鉴别诊断,同样的症状,病因病机不同,处理方法不一样。真正属于厥阴病的厥应该是蛔厥、脏厥,还有血虚寒凝厥。前面讲过的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这一类,都是由于阳气虚,本身的动力不够,而导致的四逆厥冷。四逆汤证的寒厥在少阴病篇已经重点讨论过,典型的四逆汤证表现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蛔厥证表现反复发作,有吐蛔的病史,有腹痛,由于蛔虫的上蹿下扰导致气机逆乱而厥。脏厥证,不仅四肢厥冷,而且整个身体都是凉的,如西医学的心源性休克。痰热厥,如麻*升麻汤证,有上热,有中寒,上有吐脓血,下有下利,手脚也是冰凉的,是由于痰热阻隔了阳气,也由于本身中焦阳气的不足。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条讲的是热厥。白虎汤证也可以出现四肢厥逆,虽然四肢逆冷,但是胸腹灼热,其病机是阳热郁在内部,不能达于四末,也属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在表的阳气需要在里的脏腑阳气不断的敷布以补充,如果内部的原动力不够,当然在表的阳气就会不足,但也有可能是动力还有,但中间的道路被邪气堵塞,包括寒郁、瘀血、痰湿、水饮、气滞,都可能影响阳气的敷布,而出现四肢厥逆,不同的原因处理方法不同。热厥的处理方法,张仲景讲的是“厥应下之”,这里的“下之”是广义的,具体应用中,轻的可以用四逆散,严重的如果没有燥屎内结的就用白虎汤,如果有燥屎内结,大便不通的,就需要用承气汤。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邪阻而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包括了痰厥、水厥。在太阳病篇的疑似证中提到过瓜蒂散,其病机是痰饮阻滞胸膈,在这种情况下,痰饮也会阻隔阳气外达的通路,因而出现手足的冰凉,使用瓜蒂散涌吐后,痰饮消除,阳气能够向外通达,厥的问题就解决了。每次讲到瓜蒂散证,我就会想到我自己的晕车反应,晕得严重的时候后背发麻、又寒又热、手脚冰凉、脸色发青、恶心欲呕,这个时候不需要什么止呕的药,只要能够吐出来,所有的症状马上就缓解了,因为吐出来以后,郁于内部的阳气就宣通了,面色就好转了,手脚温度也就恢复了。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证,也叫苓桂甘姜汤证,其药物组成是茯苓、桂枝、甘草、生姜,病机是胃虚水停。本证需与五苓散证的水停膀胱相区别,五苓散证必定有小便不利、口渴,因为膀胱气化失司,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有时可能有点胃痛或胃胀,甚至可以出现水入则吐的水逆证。水停于胃主要反映在胃有振水音,胃胀,心慌心悸,是水气凌心的症状,同时还有四肢厥逆,是由于水气阻隔而胸阳不能布达。除此以外,还有亡血之厥,与失血有关,伴有血虚的症状。还有冷结膀胱关元厥,是局部的客寒在经脉中而导致的四肢冷。

I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伤寒论临床十讲》

作者:李赛美。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喜欢李赛美老师的书欢迎购买正版图书。

I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临床十讲四肢厥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