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发微
升降学说及其应用(二)
江西中医药大学虞胜清
二、升降学说的临床应用
(二)辨治内伤杂病的运用
前已述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根据《内经》的这一认识,后世医家认为人体五脏的每一脏也具有一升一降、一开一合的生理功能特点,如:
心主血脉的运行,是为开、为升;心主藏神,又为降、为合。
肺主宣发,是为开、为升;肺主肃降,即为降、为合。
脾主升清运化,是为升、为开;脾又统血,即为降、为合。
肝主疏泄,是为升、为开;肝主藏血,又为降、为合。
肾主气化,为升、为开;肾主藏精,是为降、为合。
基于对五脏升降开合的认识,历代医家在治疗五脏病证时,十分注重调节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常态,在临证处方用药中,多有体现。
现列举最常用的临床升降十二法:
1、疏理郁滞法:主要适应于肝气郁结、阳郁不伸以及肝脾不和诸证。代表方剂: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等症。
(1)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少许。
(2)病机分析:肝气郁结,以致疏泄功能失常,不能开、升、出;七情郁结,肝失条达,使肝藏血之功能失常,阴血暗耗,不能藏、降、入。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柴胡,薄荷疏肝理气而行于外,用白芍酸收养血以合于内。一开一合,正以恢复肝主疏泄与藏血两大主要生理功能,故名逍遥。
(《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即手足不温也。
(1)药物组成: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
(2)病机分析: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
(3)药物组成: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
(4)病机分析: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
(5)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一开一合,一出一降,使气机通调,厥逆自愈。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等证。
(1)药物组成: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
(2)病机分析: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防风散肝舒脾,白芍养血泻肝(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醒脾)。防风与白芍同用,一开一合,以达到疏肝而不横逆上犯,疏肝而又藏血的双重目的,以恢复肝之条达,使脾气自复,泄泻得愈。
2、降肺疏肝法:主治“肝着”,证见胸胁痞闷不舒,甚至胀痛、刺痛,喜按揉,“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金匮要略》)
(1)药物组成:旋复花、葱、新绛。
(2)病机分析:此为肝气郁滞影响及肺。
(3)升降理论运用:旋复花降肺,葱白、新绛以通阳散结,此降肺疏肝以治胁痛之方。
3、清肝泻火法:主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药物组成:当归、龙脑(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羌活、防风。
(2)病机分析:肝经郁滞化火,一方面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其主开、主升、主出之正常功能失调;另一方面气郁化火而形成病理性的火热上炎,使生理之肝气不能上行,而代之以病理之火热上行,则出现上述症状。
(3)升降理论运用:羌活、防风散风于外,川芎辛窜上行,活血以行气于上,意在促使正常肝气条达疏畅;而用龙胆草、大*、栀子泻其火热使其下行,一升一降,使肝气得疏,火热得去。
4、宣肺平喘法:主要适用于喘咳诸证。代表方剂:定喘汤、三拗汤、麻*杏仁石膏甘草汤
(明.张家彻《摄生众妙方》):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盛之喘咳。
(1)药物组成:白果、麻*、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芩、半夏。
(2)病机分析: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痰热内盛。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宣肺散邪,苏子降气平喘,一宣一降;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一散一收,亦在恢复肺脏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嗽气短等症。
(1)药物组成:麻*、杏仁、甘草。
(2)病机分析:风寒束表,肺气不得宣降。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宣散肺邪,杏仁苦泄降气,一宣一降而收效。
(《伤寒论》):主治肺中热甚,身热喘急等症。
(1)药物组成:麻*、杏仁、石膏、甘草。
(2)病机分析: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宣降失司。
(3)升降理论运用:麻*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为升、为散;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降、为通,且用量倍于麻*,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
5、清肺通腑法:主治阳明温病之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温病条辨》)
(1)药物组成:生石膏、生大*、杏仁、瓜蒌皮。
(2)病机分析:肺气不降,腑气不通。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石膏清宣肺热,杏仁、瓜蒌皮肃肺化痰,大*以泻阳明大肠之实热,此正是从肺与大肠脏腑相关角度运用升降出入学说而遣方制药。
6、健脾渗湿法:主治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无力,形体消瘦,胸脘胀闷等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
(2)病机分析: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3)升降理论运用:方用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扁豆、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其中用桔梗为手太阴肺经之引经药,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茯苓、苡仁渗湿于下,升降相因,使脾气自健。
7、益气升陷法: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以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甚则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以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
(1)药物组成:*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2)病机分析: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亦即脾脏本身升清与降浊的功能失调。其发热为阳气下陷阴中,为内伤发热,并非外感发热;脾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故有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等症。
(3)升降理论运用:李杲创制本方意在补中益气、升阳散火,除用*芪、人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补中之外,更用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以求升清降浊,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升举有力,诸脱亦复其位。
(《景岳全书》):主治血崩血脱之重证。
(1)药物组成:人参、*芪、白术、升麻、炙甘草(如兼阳气虚寒者,加桂、附、干姜;如兼滑脱者,加乌梅或文蛤)。本方系从补中益气汤简化而来。
(2)病机分析:气虚下陷,亡阳垂危。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重用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益元气而固脱止血,合*芪、佐以升麻,一以升举下陷之气,一以载诸补气药以益脾胃之气,使清阳得升;然又佐乌梅之酸收,这正是升举与收敛共享以调补脾胃方法的典型方剂。
?(待续)(本文是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术讲座讲稿)?
校核
徐利亚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