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组成
西洋参(5g)石斛(15g)
麦冬(9g)*连(3g)
竹叶(6g)荷梗(15g)
知母(6g)甘草(3g)
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原著本方无用量)
水煎服。
用法功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证治机理治发
本方所治之证乃暑热侵袭,耗伤气津所致。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热伤人——则身热;
②暑性升散,使腠理开泄,邪热迫津外泄——故见汗多;
③暑气通心,暑热扰心——则心烦;
④暑易伤津耗气——故见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
此为暑伤气津之证。若单用益气生津,暑热不除;若只清热解暑,则气津难复。唯有清热解暑与益气生津并用,方可奏效。
正如王士雄所云:“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温热经纬》)
方解配伍特点
①君药:
西瓜翠衣——以味甘性凉功同“白虎”之西瓜翠衣清解暑热,生津止渴;
西洋参——甘苦性凉,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②臣药:
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
石斛、麦冬——甘寒质润,助西洋参养阴生津清热。
③佐药:
*连——少用*连苦寒,清热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
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
竹叶——甘淡,清热除烦。
④佐使药
粳米、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甘寒苦寒合法,清补并举,气津兼顾。
运用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之常用方。
以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
清暑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芪汗少者,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4.5g)升麻一钱(3g)人参去芦白术橘皮神曲炒泽泻以上各五分(各2g)甘草炙*柏酒浸当归身麦门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以上各三分(各2g)五味子九个(2g)
煎服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
平素气虚,又感暑湿证。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
鉴别
1.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
①相同点:二者均能清解暑热、益气生津,用于外感暑热、气津两伤证。
②区别:
a.清暑益气汤:用西瓜翠衣、荷梗等,其清暑养阴生津之力较强,常用于感受暑热、气津两伤之体倦少气、汗多脉虚者;
b.竹叶石膏汤:用石膏、竹叶等药,其清热和胃之效偏优,多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之呕逆虚烦者。
2.《温热经纬》王氏清暑益气汤与《内外伤辨惑论》李氏清暑益气汤
①相同点:二者均能益气,主治暑病兼气虚证。
②区别:
a.王氏方:除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证;
b.李氏方:解暑生津之力较逊,重在健脾燥湿,用于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气汤,
善治中暑气津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
连竹知母甘粳襄。
(思维导图请查收~)
文案图片|中医通
排版|王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