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若在服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保护肠胃和减少*副作用的效果。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
引经是以归经、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报使”)和君臣佐使的使药为认识基础的,对临床组方用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清代吴鞠通《医医病书》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清代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此外,还有引向病所的“舟楫之剂”,如治咽喉病用桔梗引诸药至咽喉,治上肢病用桑枝,治下肢病用牛膝等,后来也被归入引经药的行列。
可见药引子并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糊弄人的东西,只是很多药引已经在药方中了,并不需要患者上天入地去寻它。
药引是不是真像电视里常演的那样,总要人费劲心思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求得的奇珍异宝呢?
才不是!!!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食盐
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丸、杞菊地*丸,宜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
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
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
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
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
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
蜂蜜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
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
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在应用中要根据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正确地选用引药。
(内容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