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东垣清暑益气汤不一样的清暑体验
TUhjnbcbe - 2021/3/10 14:03:00

导读: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和王氏清暑益气汤,名同而实异。临床运用中不能望文生义,而混淆了每一个方剂的适用证和适用范围,应紧紧结合制方者原本的思想进行运用。

李培生先生于本文详细介绍了东垣清暑益气汤的适用证和运用经验。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清暑益气汤,本李东垣方,原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亦见于《脾胃论》。

其文云:“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

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

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小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按清暑益气汤方,药物组成为*芪、人参、白术、苍术、神曲、青皮、陈皮、炙草、麦冬、五味子、当归、*柏、泽泻、升麻、葛根、姜、枣等味。

其所主治证候,当因暑月湿热伤气,或中气本虚,又感湿热之邪致病,故用此补中益气而兼苦燥通利之法,以治本虚标实湿胜热蕴之证,似无疑义。

惟因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在评湿热证中,有“东垣此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一语,遂致引起后人许多议论。

考暑月热、渴、自汗之病,属于暑病范畴,其病理机制,有暑热灼伤气液者;有暑月湿热伤气,或其人本虚,湿热相蒸感人致病者。

王氏所云暑病,当是纯属暑热灼伤气液之证,主治用西洋参、麦冬、石斛、*连、知母、竹叶、荷梗、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味,能清暑热而益元气,确是对证良方,故后世亦名王氏清暑益气汤。

而东垣此方,主治脉证下有四肢困倦,肢节沉疼,心下膨痞,其脉洪缓或迟等,湿胜热蕴之象,至为显然。

故吴鞠通《温病条辨》引此方以治《金匮》暍病,主治证候亦有发热恶寒,身重而疼,其脉弦细芤迟等,是与上述脉证大抵相符。

据愚从临床中观察,东垣此方,亦自有其用途,而不可—概否定。

病案分析:

因忆某年夏月,霪雨连朝,有胡××,男,年四十许。

患感,经过数日延诊,见其恶寒发热,身重骨楚,肢体倦怠,懒于言语,胸闷不欲食,口渴不欲饮,腹感不舒,大便有时带溏,小便带*,舌苔白,脉濡。

诊后断为病属湿温,湿重于热。

主用三仁汤加藿香叶、炒香豉、大腹皮、郁金等药,以辛香透热,淡渗利湿。

服五剂,无效,且神益疲,脉愈软矣。

复诊:根据病情反复推敲,断为暑湿相夹,热为湿遏,前方并无大误。惟患者体质素弱,且气候失常,不相适应,遂至肺气大虚,脾气不运,升降失司,出入不和,故出现上述种种脉证。

病情本虚标实,而用药尚未照顾及此,因而效果不显。遂与东垣清暑益气汤原方。

药用*参、*芪各10克,青陈皮、苍白术、麦冬、五味子、炒*柏、粉葛根、泽泻各6克,炙草5克,升麻3克,以补益肺气,健运脾气,兼去湿中之热;

去当归,因其性滑润,与湿证有碍;

并随证出入酌加杏、蔻、枳、桔、苓、通之类,辛苦宣渗,以助水湿之流行,而促病机之转化。

三诊:前方服十剂后,病人神气渐振,周身时有微汗,寒热亦除。后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收功。

注:本文选摘自《李培生医学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1月;原载自《中医杂志》,30(9):58。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垣清暑益气汤不一样的清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