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伤寒论方证录转载
TUhjnbcbe - 2021/3/6 20:37:00

摘要: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应用广泛,能够解*、调和诸药,被称为药中“国老”。甘草活性成分在现代临床中也可与各种化学药物或天然产物单体联合用药。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配伍用药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或体内代谢过程等生物药剂学特性有关。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甘草酸在甘草体外增溶方面起主要作用;药物跨膜转运能力的改变也多与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有关;而甘草*酮类成分则在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其味甘性平,药性缓和,常作为“使药”在方中与各类寒热补泻药物同用,以协调寒热,平调升降,缓和药物烈性,减轻不良反应,并改善组方的疗效。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言甘草“解百药*,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且将其“和诸药”的作用比喻为药中“国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认为,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是“药中之良相”。这种解百药*、调和诸药的作用,使甘草成为中药方剂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甚至产生了“十方九草”的说法。据统计,《伤寒论》首内服方剂中,有70首都使用了甘草,比例高达六成;《金匮要略》首方中,也有超四成使用了甘草[1]。这催生了诸如甘草-芍药、桔梗-甘草、人参-甘草、茯苓-甘草等经典药对[2]。除中药间的配伍外,临床上也有将甘草活性成分与化学药物联用的报道[3-4]。现代研究表明,甘草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机制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与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有关,如甘草酸通过肾上腺素能β2受体抗哮喘的作用可与沙丁胺醇协同[5];另一方面则与生物药剂学特性有关,如联用甘草可改变芍药苷[6]、桔梗皂苷[7]、瑞香素[8]、辛伐他汀[9]等中药活性成分或化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根据配伍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后药物溶解度、跨膜转运和肝脏代谢等发生的变化,从生物药剂学视角为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甘草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

1.1三萜类成分

三萜皂苷是甘草中最主要的活性部位,甘草酸是其代表。甘草酸又名甘草皂苷,在植物体内主要以盐的形式存在,被称为甘草甜素。研究表明,甘草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仅4.0%,主要经肠道微生物水解直接或分步脱去两分子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GluA)生成皂苷元甘草次酸后被吸收[10]。甘草次酸进入血液后在肝脏细胞色素P同工酶(cytochromePisoenzyme,CYPs)、UDP-GluA转移酶(UDP-glucuronyltransferases,UGTs)等代谢酶的作用下发生羟化(+OH)或GluA化(+GluA),生成相应的代谢产物[10-11]。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体内代谢过程见图1。

1.2*酮类成分

甘草苷和异甘草苷是甘草中最常见的*酮苷类成分。甘草苷可经消化道微生物作用,脱葡萄糖(glucose,Glc)为苷元甘草素后被吸收入血[12],后者则被肝脏CYPs、UGTs羟化或GluA化生成相应的代谢产物[13-14]。异甘草苷的体内过程与之类似[14],甘草苷和甘草素的体内代谢途径见图2。

甘草查尔酮A是胀果甘草中一种特有的*酮类成分,近年国内外也对其活性及体内代谢过程展开了研究,发现其被吸收入血后2个酚羟基位点可能分别发生GluA化,推测与UGTs的作用有关[15]。

2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增溶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药超分子化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中药水煎液各成分分子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日益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方证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