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是寒证兼痰湿饮证。
小青龙汤麻*(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真武汤是寒兼水湿饮,病位在太阴少阴。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葛根汤病位在太阳、阳明,主要是太阳。
葛根汤不治阳明的寒,因为阳明能得寒证,肯定至少是太阴病。单纯的阳明证,太阴不虚寒,阳明不会表现为寒证。葛根汤葛根四两(12g),麻*(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麻附辛汤,太阳、少阴的寒证。
麻附辛汤麻*(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白通汤,也是一个少阴或太阴病。
它的寒会表现为寒结闭郁,所以要更强的通散力。
可以对比区别一下白通汤加猪胆汁那个方子,虽然因为弄不来猪胆汁,那个方子临床中基本已被舍弃不用,但可以理论上学习。白通汤附子(15克)干姜(6克)葱白(四根)或葱白4茎参附汤。
它是寒已经伤到阳气的根,使得元阳外脱,所以必须用附子把在里的寒给攻散,同时用人参把散出的气收敛固回。
参附汤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30克临床中,把病位区别好了,同时你又知道各经的症状规律,遇见了自然会用。比如白通汤和参附汤,其实还可以加上四逆加人参汤,只不过笔记中拿参附汤替代了。四逆加人参汤附子(15克)干姜(25克)人参(15克)炙甘草(30克)参附汤可以和四逆加人参汤放一块对比和联系。同样是少阴病,少阴病以寒为主的,没出现脱证元阳外越的,不用加人参。出现了得加人参,或者是四逆汤加人参,或者是参附汤。少阴寒证出现了寒在里闭郁,但是没外脱,可以考虑白通汤这个套路。因为它里面放了葱白这种通行的药,让表里通行,把结住的寒通一下。但如果已经出现脱证,那就得用人参回阳,把阳气、气机收回来。如果是少阴证同时见到一些太阳证的规律,但你辩的病位是明确的少阴证,还是少阴寒证,就是麻附辛汤。接着你可以对比联系一下麻附甘汤——麻*附子甘草汤。麻附甘汤平时不太用,因为遇到麻附甘证基本都用麻附辛汤治了。咱们学伤寒起家的,对于这些经方的理解没有任何障碍,这块就不细说了。比如小青龙汤治太阳、太阴的阳虚、或寒,再兼痰湿水饮的病机,像这种熟悉的就不细说了。麻附辛汤麻*(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麻附甘汤麻*6g(去节)、甘草6g(炙)、附子3g(炮)讲一下笔记里治热证、治闭郁滞之证的几个方子主要就是讲一下这些知识重新整合的方法。平时对于六经规律性症状,也就是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脉色症,多下功夫学习。至少学医的前三五年,应该把大量精力花在这块。就像参附汤为什么会多汗?桂枝汤也有可能多汗,太阴病的气虚证还多汗,怎么鉴别?你得有理论才能鉴别,再加上辨别症状,才能把条理捋明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咱们并不是完全根据症状规律开方子。根据症状规律开方子用的最好的也就七成左右的准确率。参附汤的出汗,是虚阳外越的表现,它一定同时还伴随着少阴证的症状规律。然后同时又出现了明显的多汗,你就知道是外越了。或者表现为出汗不那么严重,但是号脉发现两寸脉浮大,或者有力,或者浮大散,一种外越之象。同时两尺脉极度虚弱,寸和尺表现出一种里虚而外脱的表现,同时还表现出寒象,那你就知道用参附汤或者四逆汤加附子。因为它少阴证首先确立了,确立少阴证的同时有了脱象,就是这方子。白通汤虽然也是开始有上下阻隔的问题,因为它结在那块,阳气收不回来,里面寒,外面热,貌似一种假热。这个病再加重一步,开始真的外脱外散,那就是参附汤或者四逆汤加人参。还没往外脱散的时候就是白通汤。开始大量的消耗身体,就得加人参了。只是相隔,还没有大量的消耗身体,就是白通汤。小柴胡汤的发热应该很熟悉了,比如“偶尔发热者”,比如明显出现少阳证的症状规律还发热的。少阳证的发烧还有一个特点是,容易下午、晚上发烧。笔记里总结出来的很完整,因为能够出现晚上或者夜间发烧,白天又退烧的。不单是气分病,营分病、血分病只要是闭郁的,都有可能出现这个症状规律。所以他后面有“青蒿鳖甲汤”和“三仁汤”。三仁汤是湿淤化热之后,病气不通。如果寒郁在里,也有可能出现晚上发热白天减轻。只要是郁在里,就有这种规律。那气分、营分、血分都可以郁。气分郁是最浅的病位,按六经说就是少阳病。其实太阴、少阴、厥阴都有可能出现晚上发烧。要真遇上晚上发烧,你得区分是气分病、营分病,还是血分病;是寒、是热;是兼痰湿,还是瘀血。只要把这些捋出来,你就能处理。笔记上面也提到判断湿的一个常用技巧:看舌苔。出现了厚、腻、垢,那说明有痰、或湿的郁滞。那你看到痰湿能够内郁化热,自然能想到瘀血也可以的。只是出现血瘀或者瘀血的发烧,这病一般比较重。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治发烧那么简单的病了,所以他并没有列在这两页纸上,有更重的情况要去处理。咱们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青蒿鳖甲汤”。以一个例子展开,要是都展开就讲不完了。这两页纸几乎可以把整个伤寒论和温病学都联系起来。讲一个例子,大家根据这个思维方式,自己去举一反三的推演思维整合。青蒿鳖甲汤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这个方子告诉咱们一个道理——阴虚血热,血分闭结也会发烧。而且这种发烧有晚上发烧,白天减轻的症状倾向。他也只是血虚之后,化出的这点热闭结了,然后造成血脉也跟着闭结。顶多算是轻证的血瘀。如果是重症血瘀,单靠这个方子不够,整个病情会倾向于严重的复杂化。青蒿鳖甲汤的瘀血可以理解成这点阴虚虚热闭结,刚开始造成瘀血。如果闭结久了,那就是“中风”,就需要用进入血分,透散血分,一直从血分透散到气分的方法,把瘀的热给透散出去。整个方子的药力,大方向是在透散热,而不是攻消瘀血。因为瘀血入了少阴、厥阴就很难处理,或者说入了血分的瘀血就特别难处理。于是你一看,有热伤了血分,或者是阴虚血虚化出这个热的闭结,会有发热的情况。那如果是偏寒的闭结血分呢?当然也能发热了。血脉寒凝——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炙甘草6g同样,大家如果对条文熟悉还能想到一个方子——升麻鳖甲汤,在“阴阳*”篇里治阴*,就是阴寒之*闭结血分,结而化热。这种热也有可能发烧,也有可能表现为晚上重,白天轻。这是一种典型的思路,看见热就会想到寒,看到阴虚就会想到阳虚。同样是发烧症状,阴虚可以造成、热可以造成、阳虚也可以造成。那么你就根据这一个症状去推理,去找到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子,远不是这两页纸能说全的。这位作者的目的肯定不是就靠这两页纸告诉咱们所有治发烧的方子,不是在罗列知识。主要还是教给咱们思维的方式,怎么区别、对比、联系。以一个发热为线索,区别、对比、联系不同方剂。然后你就可以以此举一反三,想到那些他没有说的。这才是有启发意义的。要不说这两页纸,挺值得讲一讲的。升麻鳖甲汤(阴*升麻汤)升麻2两当归1两蜀椒1两(炒去汗)甘草2两鳖甲1片(手指大,炙)雄*0.5两气分证的少阳病闭郁,有可能出现发热晚上重、白天轻的规律,到营分,到血分都可以。当归四逆汤还有点营分的意思。而青蒿鳖甲汤和升麻鳖甲汤就更倾向于血分,至少到营分。同样是发热,而且偏于阴寒之邪,区别什么时候用升麻鳖甲汤,什么时候用白通汤?区别的思路就是,看他需要治疗的主要力量是在打开闭结,还是去治寒。像白通汤这种方子毕竟是以大热去寒为主,捎带把闭结打开,所以用点葱白就可以了。但是像这升麻鳖甲汤证,闭结已经很重了,是以闭为主,而不是以寒为主。那这时候用热药——附子,当然治不好。附子一下去,闭结打不开,热药会让他更热。附子带动这点热,闭结还在呢,就堵的热上加热。所以是以驱寒为主,还是以开解闭结为主,就这点区别。根据这个道理,你再去推演会出现什么症状,这是主要的方法。因为无论是这两张纸,还是《伤寒论》的条文,都没罗列出丰富的鉴别症状。那你只能推演,怎么推演?你得知道六经发病的规律,得知道正气虚了,邪气盛了,什么性质的正气虚?什么性质的邪气盛?它分别的症状规律是什么?这是基本功。怎么得到这个基本功?翻条文、翻案例。看五个、八个、十个这个方子的案例,大致就能摸索和总结出一些这个证的发病规律。主要就是思路,思路是容易复制的,然后由思路推演出的是无穷无尽。其实后面几个温病的方子,才是咱们学伤寒的短板。比如闭结,有闭结在气分的、营分的、血分的。用六经分,从少阳到厥阴,分别都有什么方法,那你就都能捋出来了。以及普通病性,只是气闭住了,或者还兼了其他的(痰湿、水饮、瘀血、或寒、或热),只要捋出这些,就是真正学会怎么用了。临床遇见,立刻就能想到使用这个方法。你一想到这个方法,立刻就能想到曾经学过这么一个方子能对应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反之,如果这两篇文字,你看到的只是这几个症状组合对应方子,这种方式在脑子里存放,在临床上运用的效率就低了。下回遇见,也不一定能想得起来。真想起来了,可能还会极度纠结于它们的差别所在。因为都是发热,会有些相似性,到底是那个方子?貌似这个方子也对,那个方子也对。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淼叔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