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小学种下的种子,现在开了花
TUhjnbcbe - 2021/1/17 17:25:00

上周五晚上课前回家吃饭,路上手机一阵提醒,学生刚考完期中,到家就给我发了消息

相比惊喜,这带给我更多的是欣慰。后边回了她消息:我们小学种下的梦,今天要实现了。从五年级下学期到初一,虽说没在正规考试中取得过满分,但整体来看的确是在一直进步的状态,看着她一点点成长起来,变得自信,成绩也在逐渐变好,心里充满感动,聊天结束,我决定等成绩出来后讲讲她的故事。

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常会传达几条理念:我不看重分数,所以不要觉得是在为我学习,尽管家长对你们有所期待,但也一定不要觉得是在为他们学习。学生角色下的快乐和自信往往源自于好的成绩,希望你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快乐,体会快乐,感受成绩带给你们的幸福感。不强求你们去考满分,但当自己有这个水平时一定要去争取一下。优秀不是标签,是一种力量,不是考了好成绩才变得优秀,而是优秀的人总能考出好成绩。请把我当做你们的朋友(强调)。

关于她,初次接触,过于活泼,话多,不沉稳大概是我对她的第一评价。以往经验提醒我她的性格可能会在学习中出现什么问题,但这不影响我内心的欣喜,毕竟数学逻辑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很需要这份灵动,我只要去发掘这种性格在学习上的优势就好。起初,她这种性格让我迷之自信,以至于刚带完几次课就跟她妈妈说,一定可以把她带出来,但显然“打脸”来得太快。

语文很好,英语也不错,刚来时候对她的数学能力评估是:每次考到优秀我都不会意外,但结果恰恰相反,她总会让我意外。家长焦虑,也让我心难安,最怕误人子弟。一边安抚家长,一边忙着改变她的现状,每次分析试卷都会发现存在审题不认真情况,并且低级的计算错误更是让我头大,之前做过性格分析,知道这种性格容易让她“心态起飞”,思考深度达不到容易出错是必然,当然这些问题也会是她这个能力水平学生的通病,只是这些在她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下,成绩起起伏伏亦是必然,那段时间给她的高频词也是“端正学习态度”。态度是意识层面的东西,我不能像想要告诉她什么是苹果就拿出一个苹果告诉她这就是苹果那样去告诉她什么是一个好的态度,态度的好与坏是辩证的,有人比她好,也必然有人比她差。态度的转变需是将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内化的过程,想要在一方面有所精进,肯定要花费时间,考虑到她每周末的一次课给我的时间实在有限,后来又在中间加了节课,见她的时间次数多了就有机会多传递一些理念,多做一些要求去帮她调整状态,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洗脑”,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她变好,后来努力也算没有白费。机器坏了,更换坏掉的零件便可恢复运转,人则不然和机器有着本质区别,就拿考试来说,一个成绩一定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知识储备是首位,思考习惯,应试心理,家庭参与以及自我认知也都会对此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她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做的努力也很多。“洗脑”是从多方面展开的,知识储备上的“洗脑”主要体现在通过建立知识体系让她领悟知识间的相关性。类比学习和悟性对于学习新知识有着很大帮助,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都会抽时间去专门讲一下课本目录,这种总括性的学习可以让她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学期章节之间知识的相关性,当然也有利于她建立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单给她,跟其他学生也做过比喻,如果把数学看成一棵树,那每个年级就是一个枝干,每个章节又是枝干的分枝,每个知识点就是树叶了。这种有骨架式的记忆会让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牢固,即便是过了一段时间知识的树叶掉了,那还有树枝树干在,根据树枝树干去复习知识点就快很多,当然这只是按年级归类,数学的这棵树也可以按知识板块去描绘。除了具备数学知识,还需要具备数学能力,能力的“洗脑”较多体现在思考习惯和问题的分析方法上。参照初中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十分清楚发散性思维对初中学习的帮助,所以一个问题会讲多种方法,讲完还要让她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且优化计算过程。小学的发散性思维较多体现在解题方法上,初中的既体现解题方法上也会体现对结果存在性判断上。小学问题相对简单,单一方法就可应对大多题型,但为了今后的可发展性,还是会着手去做这方面的建设。为了培养这思考和分析习惯,常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是怎样分析怎样思考的?最喜欢做学生的学生听他们讲题。课堂时间有限,教会方法会比教会几个题目显得更为重要。常说没有方法保证的刷题是无意义的,同一类型题目未掌握方法做一道和一百道结果会是一样的,反而做得多个人体验会更差,花费时间却收获了挫败感,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就后边的补课效果反馈来看,不以教会思考为导向的课堂效率一定是低的,当然这种习惯的培养与改变是漫长的,除了时间因素,也需要其他因素促成。思想方面的“洗脑”主要强调主动学习,因为教育绝不是把自己杯里的水倒入学生杯里那样简单,想要有个长期的稳定的变化,还要靠自身主观能动性。问过她站在自己的角度怎样看待有些学生补课却看不到效果甚至有些学生成绩还变差了,回答的具体内容忘记了,但记得当时还蛮认可的。其实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目的性,想要她通过自我认知总结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不利因素,这个认知过程对她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变差或者保持现状多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习惯没有发生改变,另一个就是随着时间增长在不断增加知识盲点。我告诫她校外老师不应该是救命稻草,但我这样说可能会被质疑,感觉是在推卸责任,家庭额外提高了教育成本如果不能提高学生成绩,那这个群体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该解释一下“救命稻草”,我反思自己时经常会联系两个职业,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厨师,医生拯救肉体,老师拯救灵*,厨师钻研菜品,老师塑造学生,生病了要对症下药,厨师研发菜品要依据食材特点,老师亦如此。医者父母心,就很少出现医患矛盾,厨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种下的种子,现在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