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散
组成用法
羌活一两(6g)洗,去芦
独活一两(6g)
柴胡一两(6g)
川芎一两(6g)
桔梗一两(6g)
枳壳一两(6g)
前胡一两(6g)
茯苓一两(6g)
人参一两(6g)
生姜一两(6g)
薄荷一两(6g)
甘草半两(3g)
古代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现代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主治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证治机理
本证是由气虚而风寒湿邪束表,痰湿内生,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邪正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
寒主收引,湿性重着,肢体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脾虚气弱,湿痰内生,加之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
脉浮重按无力为气虚外感之征。
由于“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流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寓意草》),故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立法。
方解
羌活、独活:二者并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
柴胡:发散退热,助君解表。
川芎:行气活血,助君宣痹止痛。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桔梗宣肺、枳壳降气、前胡化痰、茯苓渗湿,升降相合,宽胸利气,化痰止咳,皆为佐药。
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使祛邪不更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如喻昌所论“……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寓意草》)
生姜、薄荷:为引,以助发散表邪。
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
诸药相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宽胸利气,化痰止咳,为内外并调的益气解表之剂。
喻嘉言又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谓“逆流挽舟”法。
配伍特点
本方以解表为主,佐以益气,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辨证要点
本方为益气解表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脉浮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荆防败*散—《摄生众妙方》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各4.5g)甘草五分(1.5g)
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疮肿初起。症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1.荆防败*散与败*散
相同点:两方中均有柴胡、前胡、枳壳、川
芎、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八药,功能解
表。
不同点:荆防败*散:由败*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力增强而无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的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寒热无汗者。
医案举例
一人饮酒患伤风,头疼身疼,如火热,骨痛无比,不吃饭,人参败*散加干葛。
——《名医类案》
按:饮酒多伤脾胃。饮酒而患伤风,且头疼身疼、发热、骨痛等表证与不思饮食并见,属外感风寒兼脾失健运证,故用人参败*散解表散寒,兼以健脾助运。加干葛,一取其解表之功,二用其“消酒*”之能。
(思维导图请鉴收)
答题小测验
A型题
01
升麻葛根汤中配伍升麻的主要意义是
A.疏散风热
C.清胃解*
E.引药上行
B.升举清阳
D.解肌透疹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02
患者某,男,4岁。咳嗽、精神不振二、三日,继而头面及胸部疹出隐隐,身热恶风,目赤羞明,眼泪汪汪,口渴,舌红脉数。治宜选用
A.桑菊饮
C.柴葛解肌汤
E.升麻葛根汤
B.银翘散
D.加减葳蕤汤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E
B型题
01
具有解肌透疹功用的方剂是____
具有滋阴解表功用的方剂是____
A.桂枝汤
C.加减葳蕤汤
E.升麻葛根汤
B.败*散
D.柴葛解肌汤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E;C
改错题
01
根据升麻葛根汤组方配伍,可以概括出治疗疹*内陷病证的一般组方思路是:透疹+解表升阳+清热解*+生津护阴+甘缓和中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疹*内陷改透发不畅;
升阳改宣肺
文案图片:中医通app
排版:肖泓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