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热证:*连;寒证:细辛小肠经:热证:*柏;寒证:藁本膀胱经:寒证:羌活肾经:热证:知母;寒证: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肺经:寒证:葱白、白芷;寒热证:升麻、桔梗大肠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寒热证:升麻脾经:偏热证:白芍;寒证:苍术;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胃经:热证:石膏;寒证:白芷;偏寒证:葛根;寒热证:升麻心包经:偏热证:柴胡、牡丹皮三焦经:热证:地骨皮;偏热证:柴胡、连翘;寒证:附子;偏寒证:青皮;肝经:寒证:吴萸、川芎;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胆经:偏热证:柴胡;偏寒证:青皮;。
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连、细辛。2、手太阳小肠经:藁本、*柏。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4、足太阳膀肮经:羌活。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萸、川芎、柴胡。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十二经泻火药1、手少阴心经:*连。3、手太阳小肠经:木通。3、足少阴肾经:知母。4、足太阳膀胱经:*柏。5、手太阴肺经:桅子、*芩。6、手阳明大肠经:*芩。7、足太阴脾经:白芍。8、足阳明胃经:石膏。9、手照明心包经:*连、*芩。10、手少阴三焦经:柴胡、*芩。11、足厥阴肝经:柴胡、*连。12、足少阳胆经;柴胡、*连。歌诀:十二经药泻火煮,少阴心经*连苦,肝胆连柴脾白芍,肺经桅芩肾知母,心包*芩与*连,胃经石膏膀柏补,小肠木通大肠芩,三焦柴芩病家舞。
(一)、手太阴肺经药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泻肺一般六味用。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
凉肺*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栝楼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莲须葱白用几根。
(一)、手阳明大肠经药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
桔梗米壳柯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桃花条芩凉大肠。
(二)、手厥阴心包经药歌诀
地*一味补心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二)、手少阳三焦经药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甘草、与*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三)、手少阴心经药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六味和来大有功。
玄胡苦、*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共牛*。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三)、手太阳小肠经药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莲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如需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四)、足太阴脾经药
补脾人参绵*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青皮奇。
温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四)、足阳明胃经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丁香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和条芩,滑石*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五)、足厥阴肝经药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阿胶。
泻肝柴胡并枳壳,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五)、足少阳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与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连,引用之药同肝经。
(六)、足少阴肾经药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六)、足太阳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肝经,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柏生地*。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一、引经药的种类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二、引经药的功用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不要忘记分享到朋友圈。转发功德无量
请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