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泻下剂笔记
TUhjnbcbe - 2020/11/5 18:42:00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药,以防表邪随下而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2)兼瘀血、虫积、痰浊等,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治法。
  (3)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之品,以防攻邪伤正。
  (4)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5)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与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寒下剂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大*酒洗,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燥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本方乃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治宜峻下热结,攻积通腑,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方中大*为君,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泻热通便,助大*以除燥屎,为臣。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

记忆口诀:笑将*(芒硝大*)朴实(厚朴枳实)


  大*牡丹汤
  《金匮要略》
  大*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脉滑数。
  本方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滞所致。治宜泻热祛湿,破瘀消痈。方中大*苦寒攻下,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结之*;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而泻热破瘀,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涤荡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冬瓜仁为佐,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诸药相合,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乃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记忆口诀:*硝牡丹(大*芒硝牡丹皮)挑冬瓜(桃仁冬瓜仁)


  温下剂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大*五两当归干姜各三两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本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脾阳不足为致病之本,寒积停滞为标,治疗若纯用攻下则更伤中阳,若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大*下已成之冷积,合而为君。芒硝润肠软坚,助大*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合而为臣。佐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佐使以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本方由温补脾阳药与寒下攻积药配伍组成,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具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记忆口诀:是你(四逆汤干姜附子)人当(人参当归)调(调胃承气汤:大*芒硝甘草)。


  润下剂


  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本证乃因肠胃燥热,脾津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治疗当润肠泻热,行气通便。方中麻子仁为君药,性味甘平,质润多脂,润肠通便。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合而为臣。大*、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除肠胃之燥热,为佐药。佐使以甘缓之蜂蜜,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方中虽用小承气汤泄热通便,但大*、厚朴用量从轻;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攻润相合,下不伤正。

记忆口诀:两人(麻子仁杏仁)一勺(芍药)小承气(大*枳实厚朴)


  济川煎
  《景岳全书》
  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证因肾虚开合失司所致。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为君,甘咸性温,温肾益精,暖腰润肠。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性善下行,益肝肾,壮腰膝,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而助通便之功,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记忆口诀:只写(枳壳泽泻)几串(济川煎)牛肉(牛膝肉苁蓉),当骂(当归升麻)


  逐水剂


  十枣汤
  《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现代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攻逐水饮。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本证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宜攻逐水饮。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饮、消肿满之功甚著。然三药峻猛有*,易伤正气,故以肥大枣十枚为佐使,煎汤送服,寓意有三:既可益气护胃、培土制水以邪正兼顾,又可缓和诸药的*性及峻烈之性,使下不伤正,且可减少药后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泻下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