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理论性的文章谁都会写,空谈道理实在没得意思。
今天我们直接看看孙真人的方药。
孙真人在肝病方药之前有大段的理论论述,但是考虑到大家的理论修养都极高,嗯,就直接跳过了,我们来看看孙真人具体用的什么药。
看过《千金要方》的都会发现,孙真人的方子太乱了,哪是我们这种凡夫俗子能看得懂的?但是没办法,为了让自己离真人更近一步,只好硬着头皮去看。
我们先来看孙真人的脉法。我们可以发现,孙真人是以左关脉来诊肝胆疾病的。孙真人用的是阴阳脉法,浮取侯胆,沉取侯肝。通过左关沉取跳的有没有力气,来判断肝气的虚实。这个学过《吴述伤寒研究》的都知道,左关弦而有力在少阳,弦而无力在厥阴。
孙真人对肝病的定位跟《伤寒论》基本一致:两胁胀痛、眼睛不舒服、冲逆、呕逆、月经不调等。
下面来看具体方药:
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物无明,狂悸非意而言,竹沥泄热汤方。竹沥(一升)麻*(三分)石膏(八分)生姜芍药(各四分)大青栀子仁升麻茯苓玄参知母(各三分)生葛(八分)。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竹沥,煮两三沸,分三服。
这个方子治什么病呢?我们来看原文描述的症状:1.邪热(发烧)2.喘逆(呼吸道症状)3.闷恐(胸闷)4.视力受影响5.狂躁(神志异常)。
治啥病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怎么来的。很明显,这个方子来自《伤寒论》的麻*升麻汤:麻*升麻汤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升麻汤主之。
组成:麻*二两半,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知母、*芩、葳蕤各十八铢,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各六铢。
二方共有的药物有:麻*、石膏、芍药、升麻、茯苓、知母。
其实我们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孙思邈去掉了麻*升麻汤中温太阴寒湿的桂枝、白术、干姜、甘草,换成了清阳明痰热的生姜、竹沥。
将麻*升麻汤中养阴生津的玉竹、天冬换成了玄参、葛根。
将清气分热的*芩和补血活血的当归换成了清热凉血的栀子、大青。
(大青类似于大青叶或马鞭草。)
大青,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Turcz.的茎、叶。具有清热解*,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疸,热*痢,急性肠炎,痈疽肿*,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哎,字就是这么丑,凑合看吧。
总之孙思邈就是这么一化裁,麻*升麻汤就变成了竹沥泄热汤。
那么竹沥泄热汤到底治疗啥病呢?
简而言之,就是治疗外感引发的病*性结膜炎。而且,我们根据原文病人有“狂”的表现,可以推断竹沥泄热汤所治的结膜炎应该是由腺病*所引发的。
为什么呢?
首先,病*性结膜炎多由腺病*感染引发。其次,外感引起发狂的情况,《伤寒论》中最典型的描述就是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证就是典型的腺病*感染引发出血性膀胱炎和脑膜炎的情况。
当然《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治的是蓄血发狂,而竹沥泄热汤治的是痰热扰神导致的发狂。一个偏瘀,一个偏痰。
我们再来看竹沥泄热汤的组成就可以发现,全方有很多抗病*的专药。除了麻*平喘,石膏-知母退烧之外,其余的药物大都可以抗病*。
比如升麻配葛根,这是升麻葛根汤,是中医治麻疹、水痘的专方。玄参、栀子、竹沥(竹叶)都是中医温病用来抗病*的常用药。
但是孙真人这个方子也有不足之处,在此我要向孙真人提出中肯的意见,哈哈哈。
孙真人既然把麻*升麻汤中治太阴寒湿的药物拿掉了,其实完全可以把“茯苓”也换成“薏苡仁”,治阳明湿热,法出麻杏苡甘汤。这样对于疱疹病*引发的病*性结膜炎也可以发挥特殊的疗效。
其他的建议没有了,孙真人的方子已经很优秀了,老先只有膜拜的份儿。但既然我已经这么冒昧了,不如就更冒昧一点吧,哈哈哈。让我们把孙真人的方子优化一下:竹茹苡仁汤。
孙真人应该不会生气吧?
嗯,应该不会。
字还是很丑,抱歉
基本是孙真人原方,有三点变化:1.竹沥临床不好找,改用竹茹。2.大青临床不常用,改用大青叶。3.茯苓换成大剂量薏苡仁,加强处方抗病*作用。大家临床上遇到病*性结膜炎时可以参考一下孙真人的思路。
今天就写到这里啦。
剩下的方子大家闲来无事时慢慢研究吧,哈哈。
谢谢大家。
最后补充一点现代医学知识:
先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