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的拓展使用,字里行间不
TUhjnbcbe - 2025/6/14 20:45:00

前言: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所创立,主治脾胃虚弱,气虚不能升清,中气不足引发的诸多问题,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近现代中医师对本方极为推崇,覆盖多种疾病,学术价值极高,临床疗效卓著,可以说东垣以此汤便可问鼎于仲景经方,文中重点讨论本方的扩展使用,仅供读者借鉴。

气虚表现

李东垣小传

李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师从于易水学派医家张元素,青年时期专研医学,醉心岐黄之术,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补土派”。学术方面,强调脏腑失调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临床方面,极为重视脾胃病的治疗,别出心裁的阐述脾胃与元气之联系,方药配伍灵动活泼,医学造诣建树颇深,创立“补中益气汤”,他认为脾为太阴湿土,其用为阳,阳气主升,脾能升清才可以化气滋血,营养五脏。受饮食饥饱,忧思恼怒,劳役过度,损伤脾气,形成脾不升清而下陷,胃不降浊而上逆的病证,治疗以温燥升清法,组方调整脾胃失调。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损伤~李东垣

《脾胃论》作者: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方解:

重用甘温之黄芪,白术为君药,甘能滋补,兼能入脾,温属阳气,气能上升,药用为地下根茎,植物根茎有自下而上滋润地上苗叶的特性,所以,黄芪,白术温补脾气,升腾之性,助脾升清。

臣以当归,党参,二者味甜多汁,最能化血,治气虚不能化血,与君药协同强壮脾胃气血。

佐以柴胡,升麻,二药皆升,引脾气上升助君臣升清,治中气虚而下陷。

一.补中益气汤临床实践之拓展

①中气不足之脏器下垂

中气虚专指脾气虚极,脾不升清而下陷,内脏位置亦随之下陷,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力量减弱,加重形成了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病证。

表现为内脏下垂,乏力便溏,胸闷气短

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或虚大。

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强壮气血,气虚之胸闷气短,乏力便溏之主症得以解决,药性温升,恢复下垂之脏器。

②中气不足之气虚血瘀。

“气能行血”,中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常形成气虚血瘀证,可存在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尿蛋白,中风偏瘫等。

表现为气虚基础症状,乏力明显,胸闷腹胀,头晕。伴有心悸,胸部或腰部刺痛,夜间加重,小便有泡沫,或半身无力,肢体活动障碍,舌淡苔薄有瘀斑,脉涩或细沉。

气虚为本,以本方为基础方加味,可根据部位程度配合活血化瘀药。

舌淡为气虚,有瘀斑为血瘀

③中气不足之便秘证

脾气虚弱,不能升清,从而导致胃不降浊,引起便秘。

表现为慢性便秘,大便不干,却排便无力难以排出,伴有脾气虚症状,腹胀食少,乏力,舌淡苔薄,脉虚弱。

以本方加味,可重用大量生白术,健脾泄浊,促进肠道蠕动。

④中气不足伴有肾气虚弱

脾肾不足,常同时发生,二脏先后天互相滋养,肾属下焦,脾居中焦,中气不足,用本方温补升清,下元虚弱,极容易发生虚阳上浮而导致头痛头胀,医家张景岳认为肾之阴阳虚者,慎用补中益气汤,临床中遇到中气不足之腹胀大便失调,乏力气短,同时伴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者,可同时配伍补肾纳气药,防止温升太过引发的不良反应,如熟地,沉香等。

结语:补中益气汤作用广泛,疗效肯定,如能正确的辨证使用,临床效果常常一鸣惊人,组方看似平淡无奇,,运用得当效如桴鼓!!

传承中医经典,传播健康知识

本文原创,喜欢的朋友可以评论交流!

作者:小朱中医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的拓展使用,字里行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