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
黄芪为补气要药,功能助肺气,实皮毛,升清气,泻火气,补虚损五劳,痘疮不起,外症治痈疽,托毒止痛。
黄芪味甘入脾,之前在药性总义里聊到过,甘能补,所以黄芪能补虚,我们讲久病消瘦;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脉虚无力这些都属于虚劳,医圣张仲景就特别为虚劳创立了一个药方,黄芪建中汤,方中黄芪为补气扶弱之品,它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
以前,遇到过一个患者,男生,小男孩,十七八岁的样子,他就是脾胃虚弱,少食不化,之前看过医生,以为是食积,给他用过保和丸,没效果,我见他面色暗淡萎黄,体倦无力,饮食不思,食后气逆欲吐,腹痛肠鸣,小腹下坠,喜温喜卧。诊腹软而不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无力。综合分析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肝木乘土,升降失调。治当温补脾胃,和肝缓急。于是给他开了黄芪建中汤。三剂药后食量增加,恶心减轻,腹痛下坠亦止。
都知道黄芪是补气的圣药,很多医家却用黄芪来补血,你说奇怪不奇怪。那黄芪是如何补血的呢?
这个就得先从气血的的性质来说,我们讲气无形,而血则有形。有形之物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就好比会拔苗助长,阳光对于植物,就好像无形之物,没有阳光,植物都不能生长。黄芪用在当归之中,就好像阳光照射着植物,所以黄芪自能助当归以生血。
我们说当归原原本就能生血,为何还要黄芪的帮助,中医里讲,气为血之帅,血没气的推动,就是一滩死血,单纯只用补血药生血它的功效缓慢,把补气药加在补血药当中,生血的效果非常快,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
当然,补气药加在补血药中还有一个作用,我们知道气有固摄作用,你只补血,当血多气少,气不能固摄血,血就会成为离经之血,像有些人喝四物汤,会牙龈出血。
唐容川说黄芪禀北方水中之阳气以生,人身之阳气皆从肾与膀胱之气海出发,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分布于皮毛,则为卫气,北芪之体极松,内行水道之孔更大,故知其气盛,黄芪之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吸收土下之水以上其苗叶,气即水也,故其气盛而能补气,色黄如三焦油膜,故为三焦之良药,能拓里达表,行三焦之水气,又皮色黑,是水火之色也,色黄味甘,乃土之色味也,得味厚故能补,黄芪入土最深,得土之气最厚,故又大补脾,所以黄芪归脾经,又能通利三焦也。与升麻不同,升麻味不厚,故能升不能补。
黄芪内有孔道,所以有行水能力,我们看看痈疽,它是化脓性疾患,《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里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不仅仅是因为黄芪能泻火,所以能治痈疽,痈疽化脓,里面肯定有毒液,黄芪能行水,它把毒液给运走了,细菌没了生存的环境,那么痈疽当然能好啦。
气虚的人,引起的各中病,都可以兼用黄芪,而血虚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痨热与中满的人忌用。当然,使用黄芪还得临证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