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脾胃论的辩证思维研究 [复制链接]

1#

《脾胃论》在治疗脾胃病上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其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健脾益胃的认识,很多方剂有风药。这种在临床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着很直接的作用,其所涵盖的病机思维对于治疗临床一些慢性胃肠疾病有着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李东垣思维世界的脾胃思想。

《脾胃论》全书中,最典型的中医学理论,当属于“阴火”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思维在临床中以我的实践来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看原文:“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主不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其实这段论述,很多人是会持否定观点的,其实李东垣的这段话还可以用六经去思维。比如少阴主三阴之枢,这一点可以看《黄帝内经》上面的理论,具体不赘述。少阴主枢,太阴主开,厥阴主闭。少阴心肾,上下贯通,从少阴经的黄连阿胶汤的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来理解李东垣的阴火就好思维了。

李东垣在《脾胃论》里有心火乘脾的论述,临床中舌尖红,用清心火的药物没有作用,用李东垣的脾胃升散类方剂就有用。怎么讲呢,脾胃为中轴,如果升降失常,心火难以通过胃归于下,肾水难以通过脾升达于上。李东垣在文中论述为“心火起于下焦”就是这个原因。脾气不足,升清之性无力,肾水难以上达去灭心火,所以心火独亢。随之胃不降而心火不能随之降下温化肾水,这个何其类似于交泰丸和黄连阿胶汤的心肾交通表现?那么这么思维就不难看出少阴经的病变表现了,从三阴经的开阖枢来理解,就可以看到,太阴不开(升散条达),少阴则枢机不利,则厥阴不阖。临川观察发现在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少腹厥阴经会气机不利,同时有生殖方面的忽然阳亢,忽然冷淡,还会有出现腹泻、胃脘胀闷的表现。因为李东垣强调的思维可以看到时太阴经和少阴经病变特点规律的总结。通过三阴经开阖枢的认识,太阴不开,少阴不枢,厥阴不闭。所以太阴的病变和少阴的病变有着病变关系,如果阴火胜了,自然太阴的升散条达就不正常了,反而少阴枢机也会不正常。所以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直接对应临床,临床当中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就会表现肾经的病变特点,当配合一些具体的作用于肾功能的药物,升提作用会表现非常明显。再参考《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的认识是大气下陷,不考虑脾胃的病变,也用升麻柴胡,具体相关细节看张锡纯的著作。我曾经解决了一例腰痛症状患者,用的就是升陷汤。这方剂可以辅助理解阴火的概念。如果肾中的阴火被发越出来了,那么肾被阴火所伤的元气病变表现也就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需要辅助肾气以助升提。

讨论完阴火,应该继续思考的是整本书的关键在哪里?方证是这本书的核心,而且李东垣的思想主要在几味药物应用的病机上,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人参、黄芪,这几味药在病机当中应用思路就是李东垣要表达的意思。升阳散火、升阳除湿概念能让我们体会临床这些疾病发展的本质过程。升阳散火,其实是把中下焦的阴邪清除,把阳气升发上来。而升阳除湿,是把下焦的阴邪清除,把阳气升发出来,然后阴阳分开了,阴湿之邪不为阳气所温灼,再予以除湿利湿的过程。本质李东垣在表达阴阳邪气的胶着,升阳用的是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这五味药中,升麻领阳出阴,在前面的升麻专论文章中已经有提及了。羌活、独活、防风意义在于条达,风药本为木之本性所主方向,风特性主行散,风药可以条达脾胃和肝性,助阴滞通达散行。同时木能疏土,用风药可以疏通脾。风药胜湿,可以解决升麻升散完阳气以后独立出来的阴寒湿邪。从而实现人体阴阳疾病的全面解决。

此外,对于整个脾胃系所引起的阴火的一些问题方面,除了益智仁,其他一般都用的少。阴火之流注,有郁的特点,一些温阳药物会助火,益智仁偏于专任脾肾,尤其主脾,所以一般不会导致产生郁火。

李东垣整体思维认识中,以升阳为主要思维线路。因为升阳后很多邪气才真正浮出水面。比如升阳后,湿邪、积滞、火邪这些邪气才逐渐表现出来,根据具体的表现予以正确的加减才能全面解决问题。

《脾胃论》不是一本医学理论很强的书籍,不像《伤寒论》六经那样立法纲目思路清晰。有专门的提纲,李东垣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方证上,所以理解到李东垣方证的思维才能明白李东垣通过《脾胃论》在告诉我们什么。李东垣认识的病机思维也很难通过一种概括的方式去描述,这就导致了李东垣在树上所描述的一些认识,很难通过类似《黄帝内经》的那种理论方式去解释出来。所以读书要抓临床应用理解李东垣表述方证的思维去体会李东垣所要表达的意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