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民国期间就有生产的中成药,无论男女老少 [复制链接]

1#
陕西白癜风医院

1

青囊丸

青囊丸出自明代医家韩懋的《韩氏医通》,后为清代赵学敏录入《串雅内编》,成为游医的基础方。原方组香附、乌药组成。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言:“青囊丸,邵应节真人母病,方士所授。香附略炒一斤,乌药略泡五两三钱为末,水醋煮,面糊为丸。随症用引,如头痛茶下;痰气姜汤下;血病酒下之类。飞霞子韩孞昔游方外治百病,男用*鹤丹,女用青囊丸,此二方乃游方之祖方也。”赵氏将其列为走方医临证三大法(顶、串、截)之截法,曰:“截,截绝也,使其病截然而止”。可见该方之功效非同一般。青囊丸具有疏肝理气、温中行气之功效。

明代缪仲淳《本草单方》云:“青囊丸,亦治妇人诸病。”

清代王士雄《四科简效方》中胃脘痛用青囊丸,并言“并治气郁诸病”。

香附与乌药相配,能理气疏肝,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两者气血并治,肝肾同调。

对于妇女肝郁气滞,下焦寒凝之经水不利,小腹冷痛,宫寒不孕及男子小腹坠胀、睾丸胀痛等症,疗效确切。此外,该方还可用于肝胆脾胃病症。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生产,云其效用:“此散主治平肝和胃,消滞化湿,不论男女老少,统能治之,凡患饮食不进,面*肌瘦,头目晕眩。舌燥胃呆,气闷饱胀,时吐酸水,或郁怒伤气,中脘阻塞,或恶心呕吐,时痛时止,或痞积成块,痛如刀刺等症。此药服之其功如神……如肝气发时,痛不可忍,速服此药二包即能见效”。

2

医案举例

陶某,女,28岁。初诊日期:年4月28日。

主诉:脘腹胀满不适2年,加重1个月。

病史:2年前因患心肌炎后出现胃脘不适,每于经期或情绪不畅时加重,未予以系统治疗。近1个月饮食不节后脘腹胀满不适加重,遂来诊。

刻下:胃脘胀闷,进食后及遇寒加剧,时有嗳气,纳差,伴形体消瘦,面部少华,头昏,目胀,心悸,疲劳乏力,时烦躁,手足凉,小腹胀,夜寐梦多,大便日1次,基本成形,偶有溏便,舌质淡,苔薄白,脉缓。

平素月经周期延长,量少,淋漓不尽,有血块,痛经。

既往有心肌炎、胃下垂、结肠瘘病史。

近日因双目作胀,于大连三院眼科就诊,查:眼压临界值19~20mmHg。年4月15日胃肠钡餐造影提示:胃下垂。

中医诊断:痞满(肝郁气滞,脾胃虚弱)。

西医诊断:胃下垂。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益气。

方宗:青囊丸合补中益气汤。

处方:香附15g,乌药10g,*参20g,白术10g,陈皮15g,柴胡10g,升麻10g,紫苏梗15g(后下),连翘15g,生麦芽15g,炒麦芽15g,海螵蛸15g,炙鸡内金20g,茯苓30g,焦栀子5g,益母草15g,红花15g,艾叶10g,生姜5g,大枣5g。7剂,水煎服。

二诊:年5月8日。胃脘胀闷减轻,时有嗳气,纳差,口微干,不苦,头昏、目胀缓解,仍疲劳乏力,烦躁减轻,月经来潮,痛经明显,手足凉,小腹微胀,夜寐梦多,大便日1次,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舌面少许红点,脉细。复查眼压临界值。上方去*参、焦栀子,加沙参15g,百合20g,郁金25g。7剂,水煎服。

三诊:年5月18日。胃脘胀闷不著,纳可,口干,不苦,偶有疲劳乏力,四肢微凉,手足心热,夜寐可,大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略细。上方去紫苏梗、连翘,加生地*15g,泽泻10g。7剂,水煎服。

四诊:年5月28日。胃脘胀闷得解,纳可,口微干,两目干涩,偶有乏力,夜寐可,大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略细。复诊查眼压正常。上方加枸杞子10g,菊花10g。7剂,水煎服。

患者以脘腹胀满不适2年,加重1个月为主症,中医诊断“痞满”。

胃脘胀闷,进食后及遇寒加剧,时有嗳气,纳差,伴形体消瘦,面部少华,头昏,目胀,心悸,疲劳乏力,时烦躁,手足凉,小腹胀,夜寐梦多,大便日1次,基本成形,偶有溏便,舌质淡,苔薄白,脉缓。中医辨证“肝郁气滞,脾胃虚弱”。

本案患者既往有心肌炎、胃下垂、结肠瘘等病史,加之平素月经不调,痛经时作,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虚失运,升降失司而发为痞满。脾虚失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胃脘胀闷,进食后及遇寒加剧,时有嗳气,形体消瘦,面部少华,纳差,疲劳乏力,大便日1次,偶有溏便;肝气郁滞,清窍失养则见头昏,目胀;肝气郁结于下焦则小腹胀、月经不调、痛经;肝郁气滞,肝络失养,不能达与四末,故手足凉冷;肝失所养每致心阴不足,故见烦躁、心悸、夜寐梦多等。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之法,以青囊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故方中香附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乌药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二药相配使用为青囊丸,能理气疏肝,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属气血并治,肝肾同调之法,一者可治中脘痞塞、胀闷纳呆,二者可治妇女肝郁气滞,下焦寒凝之经水不利,小腹冷痛等症。*参、生白术补气健脾,使元气旺盛,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柴胡、升麻升提中阳;紫苏梗、连翘降逆行滞;生麦芽、炒麦芽健胃消食除胀;海螵蛸、鸡内金消食化积,保护胃膜;茯苓健脾利湿;焦栀子解郁除烦;红花活血化瘀、艾叶温经止血,二药相配,一活一止,配益母草增强活血调经之效,以助祛瘀生新之力,调药合用,以生姜、大枣为引,共奏疏肝理气解郁,健脾益气除满之效。

二诊效不更方,但为防止疏肝清火之品耗伤气阴,去*参、焦栀子,加沙参益气养阴;加百合、郁金疏肝解郁。

三诊考虑久用行气解郁之属,渐现耗气伤阴之象,故继拟疏肝理气解郁,健脾益气养阴之法,守上方,去紫苏梗、连翘,加生地*、泽泻滋阴液,清虚火。

四诊邪气渐去,肝肾之阴未复,故守上方,加枸杞子、菊花滋阴补肾清肝益目。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