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芪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宜。故方中重用*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补中,补气健脾之功更著,为臣药。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甘辛温,养血和营;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清阳不升,则浊阴难降,气机失调,故以陈皮调理气机以复升降,并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二者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轻清升散,协助诸益气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元气内充,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之法而除之。《脾胃论》云:“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即因烦劳则虚而生热,采用甘温之品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全方配伍特点:一是以芪、参、术、草甘温益气为主,配合升麻、柴胡升阳举陷,补中寓升,以补气为主,升提为辅;二是大队甘温益气药中配伍少量陈皮,补行结合,既调理气机之升降,又使其补而不滞。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剂学
方剂学丨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学丨解表剂
辛温解表丨麻*汤
辛温解表丨桂枝汤
辛温解表丨小青龙汤
辛温解表丨九味羌活汤
辛凉解表丨银翘散
辛凉解表丨桑菊饮
辛凉解表丨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扶正解表丨败*散
方剂学丨泻下剂
寒下丨大承气汤
寒下丨大*牡丹汤
温下丨温脾汤
润下丨麻子仁丸
方剂学丨和解剂
和解少阳丨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丨蒿芩清胆汤
调和肝脾丨四逆散
调和肝脾丨逍遥散
调和肠胃丨半夏泻心汤
方剂学丨清热剂
清气分热丨白虎汤
清营凉血丨清营汤
清热解*丨*连解*汤
清脏腑热丨导赤散
清脏腑热丨龙胆泻肝汤
清脏腑热丨左金丸
清脏腑热丨苇茎汤
清脏腑热丨泻白散
清脏腑热丨清胃散
清脏腑热丨白头翁汤
清虚热丨青蒿鳖甲汤
方剂学丨祛暑剂
祛暑解袁丨香薷散
祛暑益气丨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丨温里剂
温中祛寒丨理中丸
温中祛寒丨小建中汤
回阳救逆丨四逆汤
温经散寒丨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丨阳和汤
方剂学丨表里双解剂
解袁清里丨葛根*芩*连汤
解表攻里丨大柴胡汤
方剂学丨补益剂
补气丨四君子汤
补气丨参苓白术散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医学联络官俱乐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