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新年临近,全家团圆,大吃大喝作者在临床上实践运用经方原方剂量,亲身体会运用经方的独特之处,能够获得如《*帝内经》所说“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犹解结决闭”的神奇疗效,临床具有极佳效果,这是作者极力推崇使用经方原剂量的最主要原因。1
还原古代“效如桴鼓”的传说,
一改中医“慢郎中”的形象
现代中医往往被人诟病疗效慢,因此“急病找西医,中医慢调养”的看法,已经深入人心。中医疗效慢的原因甚多,例如中医水平下降、药物质量下降、中医教育出现问题等,如何能够提高中医水平,让中医能够获得“速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于例经方原剂量的病案进行了总结,在治验的患者之中,能够在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而能够在2剂内使主诉减半的病例更占八成,这一数据说明经方具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快速疗效!
通过使用经方原方原剂量,能够获得如《*帝内经》所说“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犹解结决闭”的神奇疗效,临床具有极佳效果,这是我极力推崇使用经方原剂量的最主要原因。
2
切勿将“原方剂量”与“大剂量”画上等号
很多人以为,原方原剂量能够快速获效的原因,是由于原方剂量甚大,这也是现代许多中医不敢使用原剂量的原因。可是,据我的临床体会与理论研究,可以肯定地说,原剂量并不直接等同于“大剂量”。
这是由于经方的煎服法与现在的不同。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用三两,假若以一两约等于15g的方法折算,那么就是桂枝45g,乍看上去似乎剂量很大,但是不要忘记桂枝汤是只煎一次而分3次服用,那么“一次量”应当除以三,即是桂枝15g。
15g的桂枝剂量,现在不少中医亦常使用,不同点是现代的处方是一剂药煎煮两次而分两次服。由于煎煮第二次的时候,能够煎出的药性相对较少,就是说煎煮两次的桂枝剂量,假若以一、二两煎的桂枝剂量相加,则可理解为少于30g而高于15g。假若理解桂枝汤为“3次”的服用剂量,那么现代煎煮两次的方法,则大概可理解为“一次多”的服用剂量(而非“一次”量),又尚未到经方“二次”剂量。
由此理解,经方的剂量较大,实际上是指“一天量”较大,而不是一次服用量较大。由于经方的服法灵活,一天可分多次服用,实际上这也是经方之所以能够取得速效的原因,使药效持久。
西医在用药时也常一天多次服用,以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成分的浓度,持续产生疗效。自古中医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治疗急重病时,多次频服药物,才能获得速效。更详细地讲,经方的用药特点,在于剂量“拉伸”范围甚广,而非单纯“大量”。
笔者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时的研究课题就是经方药物的剂量问题,其中以“桂枝”一味药作为示范,研究张仲景对于桂枝剂量的应用。研究发现,张仲景应用桂枝,若以“一次量”作为计算单位(而非原方“折算量”),桂枝的剂量应用范围从1.3g到62.5g,两者之间相差48倍!这一个剂量区间甚大,在现代中医临床十分少见。
不过,或许很多人看到张仲景运用62.5g桂枝,会觉得剂量甚大,可是我们要理解,62.5g的用量只出现在“桂枝甘草汤”一方,此方是用在心阳虚重证上,在重证的情况下用大剂量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属特殊情况的权宜之法,急证用重剂亦属合理,显然大剂量并非张仲景的“常法”。
张仲景运用桂枝的剂量,一次量多在5~20g的范围,其中15g为仲景最常用的量。另外,张仲景运用桂枝亦有较为小量的用法,例如在麻*升麻汤中桂枝一次量为1.3g,半夏散及汤中桂枝一次剂量在2g以下,由此可证“经方”的剂量并非必然与“大量”画上等号。
3
中药“常用量”并不常用
根据目前教科书《中药学》,桂枝的常用量为3~9g,仲景用桂枝多在15g,这样用起来会否剂量过大?首先,不知道这种“常用量”是怎样确定的,假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的“经典”,所谓“经者,常也”,是揭示“大道”的常规医学理论,为何张仲景所用的剂量不是中医界的“常”?另一方面,由于经方药味较少,经方药味多为5~7味,而现代的方子起码十多味药,因此从整个方剂的总量计算两者是接近的,甚至现代用药比经方用量要大。当然,中药书上所说的“常用量”,是指一般临床大夫处方的剂量,可是临床所见,许多中医处方桂枝超过9g的剂量,远远超过《中国药典》规定。近年亦有许多大剂量应用中药的报道,更有相关专著如仝小林主编的《重剂起沉疴》、*和等编著的《中药重剂证治录》,大量病案说明,远超《中国药典》剂量规定并不一定会出现不良反应,更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不少中医呼吁增加临床用药剂量,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究竟是“常用量”不正常,还是临床大夫不正常?常用量的范围会否太过保守?《中国药典》中对于中药“常用量”的规定,实际上是指“安全量”,一般用量较轻,确保用药的安全,但却限制了疗效发挥。进一步而言,自古中医皆没有“常用量”这种说法,在每一本中药书上均找不到类似记载,甚至连一般中药的用量都不会讨论,中药剂量问题,均是在方书、病案上记载。那么,“常用量”是怎么来的?常用量是参考西药药理学的产物,是指临床用药时的有效剂量,亦称为“治疗量”,是指介乎于“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范围。在此一范围之内用药,一般可以获得疗效而不会出现中*反应。故此临床用药,一般不应超过“极量”。而在极量以上,则有“最小中*量”,是指刚可以引起轻度中*的剂量;还有“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够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一般所说的“安全范围量”,就是指最小有效量到最小中*量这一剂量范围。中药“常用量”与西药“常用量”的主要区别,在于西药超量运用可能出现中*,但是中药剂量超出常用量,并不代表中*可能。中药的“常用量”,有多少是真正按照动物实验而定出常用量的“最小有效量”和“极量”的剂量范围?恐怕中药的“常用量”并非按照这一办法确定,而是按照模糊的、粗略的统计,按照现代医师习惯开出的剂量确定。既然中药“常用量”的最大剂量范围并非“极量”抑或“最小中*量”,超越常用量并不代表即可出现中*症状,那么超过“常用量”究竟代表了什么?有何科学意义?“常用量”想告诉中医什么东西?还有,西药上“极量”还有“一次极量”“一天极量”“疗程极量”以及“单位时间内用药极量”的区别,那么,中药的“常用量”想说的是哪一种剂量范围?再者,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常用量是否应“因地制宜”?——如此一大堆问题,谁来回答?还有一点更重要,西药上的*性剂量确定,是通过给“正常”老鼠吃药后所出现的反应而得出“最小中*量”“致死量”。可是,中药使用的对象并非“健康人”,中药的基本理论是“凡药皆*”,*即是指“偏性”,是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之偏,即以偏纠偏、以*攻*,假若中药的对象是给“阴平阳秘”的健康人,必然用量较轻,才不会干扰人体的阴阳气血。这也是“常用量”一般甚轻的根本原因。假若确定“常用量”的目的就是要定出“安全范围”,由于“中药”的概念本身不可能以健康人进行“实验”,假若硬要让中药带上安全范围的帽子,以普通人来测试,就必然是甚轻的剂量。中药的剂量,需要根据病机、具体功效而确定。笔者通过对于张仲景运用桂枝的研究发现,张仲景在运用桂枝的时候,每一种剂量层次,明确对应着相应的病机与证候,证、机、量、效四者连成一线,紧密不分。临床上剂量应用多少,需要根据病情、配伍、煎服法、药物质量等因素综合后确定,而不能单纯以药物的用量论剂量,即评价这一处方的药物剂量是大是小。举例说,假如在一张处方中开桂枝与炙甘草各g,只开一剂药,但是嘱咐患者用3L水,煎剩下2L,然后每天喝一次,每次只喝一小口(20mL),就是说可以分开天来喝,那么,这个g的剂量,究竟是量大还是量小呢?中药常用量并未考虑到用药的具体情况,古今药方煎服法不同,可是却运用了常用量的标准来规范古代处方,导致“古方不能今用”的现象,现代中医无法完全按照古方思想处方用药,这严重影响了对古代医学理论的研究。
版权声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李宇铭。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删除。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导师介绍涂华新讲座介绍十七问《仲圣经方临床实战讲座》世界都在聚焦仲圣平台仲圣经方医学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涂华新导师受邀赴马来西亚讲学师友见证(部分)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重庆▏海外往期精彩回顾
李可老中医怎样看待经方原方原量
中药也有假劣问题——使用原方必须注意“原药”
真的:十病九寒!(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为何说「中医将亡于药」?
重拾经方的经典,深度剖析经方独特在哪里!
我是如何走上经方「原方原量」之路的,以及如何运用经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药物剂量问题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希望仲圣平台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开课通知
年7月26-28日,中国?郑州,仲圣平台将邀请知名中医、经方临床实战家涂华新先生讲授经方,本次讲座诠释中医精髓《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力量,揭秘大病、难病的思路以及方法,让您快速成名,造福一方百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