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213/4337492.html文章推荐星级: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中医专业知识,欢迎了解)
01学一个药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本品功能化湿醒脾,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常用于寒湿,湿温,暑湿,泄泻,呕吐等病证。
水煎服,5~10g。鲜品用量加倍。
02学一个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10g,半夏曲10g,厚朴6g,白芷6g,紫苏6g,陈皮6g,茯苓10g,白术10g,大腹皮6g,桔梗6g,炙甘草3g,大枣1枚,生姜3片。(按原方改为煎剂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解:
陈修园曰:“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入,与邪伤经络不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只用芳香利气之品。”
方中重用藿香,芳香化浊,醒脾和中,辟秽止呕,并可发散风寒,故为君药,并以之名方;
半夏曲长于和胃降逆止呕,燥湿化痰以除恶心呕吐,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消满,二者共为臣药;
佐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之邪,兼可芳香化湿;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大腹皮行气利湿;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
以上诸药伍用,均能加强藿香化湿之功。
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姜枣调和脾胃。诸药相合,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畅通,诸症自解。
03藿香正气散还能怎么解
综观全方用药,既有藿香、紫苏、白芷之解表,又有厚朴、大腹皮之疏里,体现了表里两解法;
既有紫苏、白芷、桔梗之升清,又有茯苓、半夏、大腹皮之降浊,体现了升清降浊法;
既用藿香、紫苏、白芷、陈皮、厚朴之芳香化湿以祛邪,复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运脾胃以扶正,又体现了扶正祛邪法。
方中集中了二陈汤、平胃散核心之药,故其化湿作用远较解表为强,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于夏暑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治之。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亦可用于四时外感风寒轻证及胃肠型感冒者。
本方不宜久煎,否则丧失药效。
本方证除外感风寒表证外,应以脘腹胀满,呕吐泄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本方药多辛香温燥,阴虚火旺者忌用;若口渴而苔*腻者慎用。
04学一个医案
陆某,男,28岁,农民。年8月17日就诊。
因暴饮冰镇啤酒,脘腹胀痛,肠鸣腹泻如水,有时稀薄溏便,胸闷,呕恶,食少,舌苔白腻,脉濡缓。已服西药盐酸*连素片3日,无效。
辨证:寒湿困脾,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浊,醒脾和中。
处方:藿香12g,佩兰6g,半夏曲9g,厚朴6g,苍术6g,白术6g,茯苓15g,陈皮6g,木香6g,砂仁3g,蔻仁3g,白芷5g,紫苏叶5g,防风6g。
水煎服,3剂。
二诊:年8月21日。
服上方3剂后,腹泻已止,唯大便溏薄不爽,口淡食少,时有腹胀,苔薄白稍腻,脉缓。宗上法改服中成药,芳香化湿,健脾和胃。
处方:
1.藿香正气丸(水丸):每次6g,每日2次。
2.香砂六君丸(水丸):每次6g,每日2次。
解析:本例系暴泻寒湿证。
长夏暑湿当令,暴食生冷,寒湿困脾,清浊不分,故发为急性暴泻。
方中藿香辛散温通,芳香透达,重在醒脾开胃,化湿辟秽,又能祛暑解表;佩兰气香辛平,长于表散暑邪,宣化湿浊。
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和中止呕,祛暑解表之力倍增。
苍术辛香燥烈,苦温燥湿,最能运脾;白术甘缓苦燥,长于健脾燥湿,升举清阳。“二术”合用,燥湿健脾功效显著增强。
苍术、厚朴伍用,苍术燥湿运脾以升脾气,厚朴温中化湿以降胃气,共收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相得益彰,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故平胃散中以作君臣之用。
半夏、厚朴伍用,半夏辛散温燥,长于燥湿化痰,降逆消痞;厚朴为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之要药。二者相合,增强燥湿行气,降逆消痞之功。
砂仁气味俱厚,辛散温通,芳香化浊,温而不燥,善于燥湿醒脾,温中止泻;蔻仁芳香气清,辛温而不热,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以温中止呕止痛为长。
二药皆入脾胃,相须为用,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之力增强,具有较强的温中散寒,止呕止痛作用,为治寒湿困脾呕吐之妙对也。
木香辛散苦降,芳香化湿,乃三焦气分之药,为调诸气之要药,尤善行脾胃气滞,长于行气止痛;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和中;砂仁长于燥湿醒脾,温中止泻。
三药同用,共收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理气和中之功。
防风功专祛风胜湿,升举清阳,以升清而胜脾胃大肠之湿功效尤著;白芷芳香化浊以燥湿,升举清阳以止泻。二者伍用,祛风胜湿,升举清阳,共成升清降浊止泻之效。
佐以茯苓渗湿健脾,合白术一渗一燥,殊途同归,共收健脾除湿之功;紫苏叶温中止呕,理气和中,伍“二仁”、藿香以增强理气化湿,和胃止呕之效。
综观全方立法用药,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重在芳香化浊,醒脾和中;辅以二陈、平胃散化裁,意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佐以“二仁”温中散寒,止呕止痛;防风、白芷祛风胜湿,升举清阳,升清降浊以止泻。
《医学三字经》曰:“湿气胜,五泻成(濡泄、飧泄、溏泄、鹜泻、滑泻)。”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云:“长夏湿热令行,又岁土太过,民多病泄,当专以风药,如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白芷之属,必二至三剂。缘风能胜湿故也。”
谢海洲先生常以升举清阳之品,寓于诸药之中,每获良效。
05藿香怎么用
藿香辛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为和中止呕之要药,又为暑令之佳品。
藿香与紫苏,均有发散表邪,行气和中作用,藿香长于化湿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渊,如《医宗金鉴》藿胆丸。紫苏则偏于辛散,长于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鱼蟹*。
藿香与香薷,皆有发表解暑之功,但藿香化湿和中,醒脾开胃力优,而香薷则发汗力胜,且能利水消肿。
藿香、佩兰伍用,见于《湿温大论》辛苦香淡汤,主治湿温病。
临床应用常与厚朴、半夏、薏苡仁、*芩、*连、滑石、枳实等同用,湿浊偏重者酌加苍术、陈皮、白蔻仁、砂仁以芳香化湿,阳明胃热盛者合白虎加苍术汤以防热盛化燥。
若用于外感暑温,湿困中焦者,常与金银花、连翘、香薷、白扁豆花、白蔻仁、青蒿、茯苓、陈皮等配伍,以增强清暑化湿,宣表祛邪之功。
藿香、半夏伍用,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半夏汤等方,以治胃中停饮呕逆之证。
临床应用常与桂枝、白术,茯苓、陈皮、生姜、甘草、白蔻仁、厚朴等同用。
如兼表邪犯胃,寒热无汗者,酌加苏叶、荆芥、防风、白芷以解表和中;夹有食滞者,可加山楂、麦芽、神曲、枳实以消食导滞;兼腹泻者,可酌加苍术、扁豆、薏苡仁以燥湿止泻。
06现代名医怎么用藿香
一、施今墨先生经验(《施今墨对药》吕景山著)
藿香梗气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湿止呕,行气止痛;紫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
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理气宽中,消胀止痛的力量增强。主治脾胃不和,气机不畅,湿滞中阻,以致胸腹满闷、纳食不化、嗳气呕吐等症;夏日伤暑,呕吐泄泻等症。
二、焦树德先生经验(《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焦树德著)
藿香正气散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著名方剂。……本方在夏暑季节及夏秋之交最常使用。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病,证属外感风寒,内有湿、食停滞者,均可收到良效。……
1~3岁的小儿,内伤饮食,外受风寒而身热不食,头痛恶心,胸膈满闷,倦怠不玩耍,大便不爽,舌苔白厚,脉象滑数。……
我常用的处方如下:藿香3~5g,紫苏3g,白芷3g,防风3g,半夏曲3g,焦山楂3g,焦麦芽3g,焦槟榔3g,炒内金5g,炒莱菔子3g,白术2g,枳实5g。
水煎,1日分3~4次服。另外再用万应散,0.5~1包(用量可按说明书),1日1~2次,随汤药服。一般服1~2剂,即可痊愈。
三、谢海洲先生经验
民间藿香配伍后制成香袋,有醒脾开胃之功效。
具体方法为:藿香10g,苍术10g,白芷10g,山柰12g,砂仁3g,木香3g,扁豆15g,茯苓15g,冰片1.5g,共研细末,装入布袋,白天佩于胸前,夜间放于枕边,15天换1次。(《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谢海洲著,王世民、王红梅整理)
藿香5g,佩兰5g,薄荷5g,荷叶5g,芦根60g,混匀,分5次水煎,代茶频饮,主治中暑或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
藿香10g,香附10g,紫苏5g,砂仁3g,陈皮5g,水煎服,主治妊娠呕吐、气滞胎动不安者。(《谢海洲用药心悟》谢海洲编著、杨增良整理)
07“藿香正气散”还能怎么用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为寒湿困脾的基础方。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和胃、振奋清阳之妙药。
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但本品温和力缓,故藿香正气散中与半夏、厚朴、白术、陈皮、茯苓、紫苏等同用,以增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临床应用于湿盛腹泻者,可加苍术,炒扁豆、炒苡仁、白蔻仁、车前子等健脾化湿之品,并佐以防风、羌活与白芷伍用,以祛风胜湿,升举清阳。
表邪偏重,恶寒发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
暑湿偏重者,酌加佩兰以解暑化湿;
风热夹湿者,酌加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同用,或合银翘散、桑菊饮化裁以疏风散热,清热解*;
如兼食滞者,酌加“焦三仙”、焦槟榔、炒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香薷、扁豆、*连)名藿薷汤,用于治疗伏暑吐泻、腿肚转筋等症,风寒暑湿之邪,伤脾则泻,伤胃则吐。此时宜急择藿香正气散、藿薷汤之类方剂,随证治之,可很快痊愈。
如治失时机,风寒暑湿之邪,渐渐化热,深侵肠胃,阳明经气不和,湿热凝滞,气血不调,发为痢疾。
焦树德先生(《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常以本方合葛根芩连汤同用,“仍从疏解风寒暑湿之邪入手,兼清解阳明湿热,里急后重明显者,还可加广木香、焦槟榔等,调肠胃气滞,每收良效,请参考试用。”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病防变”,此之谓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方药临证技巧70例》,杨增良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10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