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供血不足,脾虚一张方子,化解站起来头 [复制链接]

1#

3.1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等新品种。

3.2普查

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科,属,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科,属,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3.4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等7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万吨和1.5万吨。

3.5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
  初学中医的时候,我老师告诉我,说钻研岐*之道,是一件苦差事,需要独立思考、坐冷板凳。


  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现在,我知道了。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是研究岐*之道的不二法门。


  干一辈子,就需要思考一辈子、学习一辈子。


  接下来,我给你讲一则故事,一张配伍。这里,就充满了思考。


  我以前有一个好朋友,女性,年纪四十好几了,才结婚。而且,人家是第一次结婚。


  婚礼办完了,她请我们几个没到场的人吃饭小聚。席间,她自嘲地说:“我啊,都动脉硬化了,才想起来结婚……”。


  我一听,连忙问,你怎么动脉硬化了呢?


  


  她说,确实如此啊。前一段,她就感觉自己脑袋总迷糊,疼痛,尤其是站起来的时候,眩晕感强烈,而且伴随耳鸣、乏力。医院检查,做脑血流图,提示是血管弹性减退,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她说,这不就是动脉硬化导致的吗?


  我对她讲,说起硬化,人人都硬化。跟年轻的时候比,咱们的血管都缺乏弹性。但不见得人人都迷糊、头痛啊。


  她一听,觉得有道理,让我帮她仔细瞅瞅。


  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脉象,偏细涩,舌淡白。脸色呢,卸了妆以后,显得不那么丰润。仔细询问,得知便溏,经常有肠鸣声。


  我说,你等我到家之后给你信息。我最近刚刚研究整理一张临床验方,应该对你的症,它是补中益气加上活血化瘀的方子。


  饭后,我钻进书房,很快找到这张配伍。稍作化裁之后,我给她发了过去:*参20克,白术15克,川芎12克,葛根12克,升麻12克,白芷9克,红枣9枚,炙甘草3克。山楂、泽泻、丹参各10克。


  这个配伍,我说一下,是中医名家张之文教授的经验方的化裁。张师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您可以自己查阅。原方,比上头这个用量大得多。


  结果,我这个朋友,用药一周以后,感觉确实改善很多。尤其是站起来的时候,不像从前那么爱迷糊了。


  


  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来给你说说吧。


  前头我讲过,研习中医,离不开思考。


  比如说这个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它作为脑供血不足的一种,特别常见。它的成因,往往考虑颈椎病、动脉硬化等等。


  但是你用中医的角度看,事情没这么简单。


  我个人认为,脾虚,中气不足,是导致这个病的不可轻视的原因。


  比如说我这个朋友,舌淡,脉细,这显然是气血亏虚之象。加上她平时容易乏力,脸色不佳,便溏等问题,脾虚气弱的倾向是容易看出来的。


  脾虚,为什么就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眩晕头痛呢?


  道理很简单啊,脾虚,就意味着中气不足。中气亏虚,气血就顶不上去,脑袋没有气血的供养,当然就眩晕、头痛、耳鸣啊。尤其是当人站起来的时候,更需要有中气在起身的一瞬间,把气血顶上去。所以中气不足的人,一起身,就难受。


  这时候怎么办?就应该以健脾益气为主。前面的方子,我重复一下,你看:*参20克,白术15克,川芎12克,葛根12克,升麻12克,白芷9克,红枣9枚,炙甘草3克。山楂、泽泻、丹参各10克。


  


  这里头,*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葛根和升麻,提升清阳之气。白芷开窍止痛。川芎、丹参、山楂、泽泻活血化浊。这无外乎就是以健脾益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为什么要活血化瘀啊?因为你年龄在这儿,血管弹性减退的客观现实放在这儿,这就不得不去活血化瘀、改善血管的状态了。


  我把这个经验配伍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我个人认为,中气虚弱、清阳不升、清空失养的人,用此法较好。当然,前提还是准确辩证。没有脾虚气弱倾向的人,用这办法是不对的。比如说有的人,他也是迷糊、头痛。但仔细辨证,发现其问题出在淤血,或出在痰湿,或出在肝肾不足。这时候用补中益气的办法,是不对的。


  总之,您记住,我们的脾胃之气,就是我们身体里的一根柱子。这根柱子撑不起来,我们的脑供血就容易不足。这就是需要通过思考来领悟的道理。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提示: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书籍免费领?

你没有听错

真的免费领!

具体如下

想领哪本你就点哪本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