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手足癣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740.html导读:教科书和药典都说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治疗血虚诸证,李今庸先生发现这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内容并不相同,李先生认为白芍是通利药,而不是补益药,一起看看文章吧!
白芍,古作“芍药”。
《神农本草经》卷二明谓其“除血痹”、“破坚结”、“利小便”,是芍药为通利药,而非补塞药无疑,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举凡腹痛,多有加白芍以治之者,以其除痹塞通血脉而止痛也。
一
小青龙汤,本为发汗逐饮之方,服后小便亦利者,乃是白芍之效力。
附子汤、真武汤中用白芍,正是取其利小便,使附子发挥治疗作用后,其*从小便而去,不留体内为患。
二
白芍尚有通利大便之效,故《伤寒论》中麻仁丸用之。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
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去而邪又内陷于里,结而为痛。其结痛之势,一为“腹满时痛”,一为“大实痛”,乃邪结在里之微甚,故一用“白芍”,一用“大*”。
白芍、大*均为通利药类,只是力有缓峻之殊耳。
上引《伤寒论》同篇中“太阳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之文,可证。
唯因白芍有通利动胃之害,故《伤寒论》中凡下利者,每去之。真武汤方,证见下利,则去白芍加干姜,是其例。
三
至于《伤寒论》中下利而未去白芍者,《伤寒论·少阴病篇》有四逆散证,以其“泄利下重”,欲利而利又不爽,气滞不通,故用白芍以通利之。
而*芩汤、麻*升麻汤用白芍以治下利,前者为少阳病方,后者为厥阴病方,二者亦当为“泄利下重”,欲利而不爽,《伤寒论》未言者,省文耳。
如《厥阴病篇》说:“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其白头翁汤证,为血热痢疾;小承气汤证,疑为后世所谓之“奇恒痢疾”,二者亦省去“下重”二字。
麻*升麻汤,今人已少用,而*芩汤一方,今人则正用以治疗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之痢疾。后世治痢疾之芍药汤,以白芍为君,正是取其通利之效。
四
如谓白芍功在敛阴补血,试问《伤寒论》之“附子汤”、“真武汤”、“大柴胡汤”、《金匮要略》之“甘遂半夏汤”、“乌头汤”等方何用白芍为?
唯其与补药同用,始收补益之效耳,故真人养脏汤治滑泻脱肛用之。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李今庸》,班秀文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年6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