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猫七少讲中医讲义稿从葛根汤启程 [复制链接]

1#

从葛根汤启程(讲义整理稿)

{感谢小柳同学做了录音整理}

对于中医小白来说,想要了解中医,进而学习中医的话,完全可以不必像医学院里的学生一样,从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学、中药学入手,一是时间上不好保证,二是课程的枯燥感可能让人很难坚持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教材里的很多理论其实并不能指导临床,教材的编写也缺乏美感,不便于记忆,所以没必要用那种方法去学习。

我为什么会提到一个“美感”的问题,就是因为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骨骼”“肌理”是“中国式”的,就像你不能用“油画”的标准、技法去欣赏与领会“泼墨山水”一样,习学中医,重在“心领神会”,而不是刻板记忆。体会不到中医的“趣”和“美”,就不可能领悟中医的“智”与“慧”,虽说做学问要耐住寂寞要肯坐“冷板凳”,但如果学了一门课程达五年之久却还在临床上找不到一点方向和“甜头”,这个“板凳”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坐了。

那么该怎么学呢?不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能行吗?不了解概念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一开始就讲一些概念的话,我觉得大家听了激发不起兴趣,如果听完感觉都可以“昏睡百年”,那就更麻烦了。所以我就想起了岳美中老先生,曾经有人问他:中医想要上手快一些,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是说有没有捷径可走。实际上学中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是既然被人问到了这个问题,岳美中老先生就给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回答,他说那就是从方剂入手。我觉得他回答得非常巧妙,为什么?因为学中医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开方子,遇到什么样的病证,开什么样的方子。所以说从方剂入手,也成了我考虑怎么教大家入门的一个思路。比如说今天第一课讲的葛根汤,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临床治疗外感风寒应用频次很高,很多人可能在感冒初起时就符合葛根汤证,所以我就以这个很实用的方子作为启程课,来带大家走进中医。

什么是葛根汤证?怎么去辨别它?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运用葛根汤。从这个角度来给大家讲解,这样当你遇到适合用葛根汤的场景,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如果用这个方子解决了你的风寒感冒,不需要你再去花冤枉钱吃一大把药,因为一副葛根汤好便宜啊。这样你学中医的兴趣与信心自然就来了。同时我也会在讲课过程中,挑选合适的时机,把有关中医中药的一些基本概念、理念、术语、诊断方法融合进不同方剂的讲解中,这样概念好理解不枯燥,你也就能听的进去了。希望以此能帮助广大中医爱好者通过这种方法,循序渐进地习学中医,来实现对自己及亲朋的养护。

下面,我就正式开始讲。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关于葛根汤最直接的描述见于以下两个条文: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三十二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认识到葛根汤对应的主要症状是太阳病,太阳病这个概念比较深奥,它涉及很多问题,我会在之后的课程中再详细讲解。

那么我先从部位、症状上说一下葛根汤的适应证。首先,从时间上来说是气温偏低偏冷时容易出现的风寒感冒,尤其是入秋、秋冬和冬春交替这些时间段容易出现的一种感冒证型。它的第一个明显症状是“无汗恶风”,这种感冒不出汗,恶风可以理解为怕冷,或不是很怕冷,但是不愿被风吹;第二个明显症状是“项背强几几”,就是感到后背包括后脖子这一块感到拘急,或者酸痛乏力,没精神,好像后背肌肉很紧张,有的人可能还会头疼。再有一个就是“发热”,条文里没有提“发热”,是因为前面已经提到“太阳病”了,“太阳病”已经涵盖了发热这个症状,而且,一般情况下,只要出现恶寒怕冷,就会伴随发热,关于发热与恶寒的对应问题我会在讲桂枝汤时再详细讲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先了解葛根汤证里的这三个必然项——“发热”“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然后就是下面括号这里我还写下了这一个症状叫“或自下利”,这是一个或然症,就是说葛根汤证中满足前三项时,有的人还会出现太阳阳明合病时下利的症状。“下利”通俗理解就是稍微有点拉肚子。

从配伍上来说,葛根15g、麻*3或4g(可用紫苏叶6-10g代)、桂枝6g、白芍6g、甘草6g、大枣3-5枚、生姜3-5片,这是我开方的常用量,不是原书记载的量。因为对于有冠心病史的或身体素虚的人,服用麻*后可能会因其具有强心作用出现心脏不适感,所以我常用紫苏叶去代替麻*。原方用的是炙甘草,我个人的习惯是用甘草,因为我不大爱用甜药,这就是个人习惯而已,不必纠结于此,葛根汤中用甘草,炙甘草都可以。这个方子你仔细一看,发现需要从药房里买的其实就五味药,剩下的姜枣自己在家配齐即可,所以很便宜。

这里需要给大家讲一个中医上的基本概念,就是“证”与“症”的区别。比如说刚才说到的“项背强几几”,这是一个症状,“无汗恶风”是一个症状。那么什么是“证”?就是这几个症状同时出现时,我判断这是风寒感冒,属于葛根汤证。因为它具备了葛根汤证的“必然项”。这就是关于中医的“证”与“症”,一些症状组合成了一个证,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一种区别,很好理解。

“项背强几几”中,关于“强几几”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有些人说这里的“强几几”应该念成“强束束”,还有人说“几”这个字是笔误,应该是“强兀兀”,还有人说这儿应该念紧,叫“强紧紧”……实际上“强几几”是个什么概念呢?因为写这本书的人叫张仲景,他是河南人,就在河南南阳一带,“强几几”其实就是河南的一种方言。其实很多北方地区都有这种用语习惯,比如说这个房子有点小,“小不几几”的,这人脑子不太够用,说“傻几几”的,所以“几几”这个语用习惯就是强调“强”字,带有时间特点,是说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一个状态,一个僵硬、痉挛,反正不柔软的状态。

解释完“强几几”后,我们来说一下配伍。配伍是一个中医方剂学中的概念,是讲药物之间搭配组合的方法,一般我们爱说“君臣佐使”,就是说在一个方剂或一组药物组合里,要遵循的搭配法则。这里的“君”就是我们说的皇帝、君主的君,是说一个方子里最主要的药,也就是它在对应施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的药,这就叫“君”药。在葛根汤中,葛根就是君药。“臣”药就是大臣,它的责任是帮助“君”药去解决问题,“臣”药第一要辅佐“君”药,协同帮助“君”药去完成主要任务,第二是要照顾到“君”药顾及不到的次要矛盾。“佐”药,就是辅佐的佐,“佐”药一方面也有“臣”药的作用,要辅佐“君臣”,它不光要辅佐“君”,还要辅佐“臣”,另一方面,比如说有时“君”药和“臣”药,力量太猛了,比如说“君”药、“臣”药在一起热性太高的话,“佐”药就可以配点偏凉性的药,不让整个方子里药物的组合热性太重,它是有点像监察大臣似的,有时要稍微地给来点反面意见,把整组药物这个团队的猛烈性给它降低一些,这就是“佐”药。那么还有一个“使”药,使药有引经和调和诸药的作用,有点像和事佬的样子,缓解调和这个方剂团队中由于每个药物个性不同带来的不协调。每个处方里不一定“君臣佐使”都出现,但“君”药、“臣”药一般肯定是有的,如果是单味药独立成方剂的,那就只有“君”药了。

葛根汤这个方在《伤寒论》里,它的主要作用是解肌。“解肌”这两个字多传神啊,很遗憾有些教材讲不出中医之美,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是依托于汉字的,每一个汉字都非常漂亮。就比如说这个“解肌”,它很形象,很难用其他的词去来代替它,达到它传递表达出的这种生动感。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这个“解”字,我们知道汉语是多释义的文字,“解”字不仅多义还多音,有解决的解[jiě],有苏三起解的解[jiè],还有解[xiè]的音。解[jiě]的常用释义是解除,解除肌肉的紧张;解[jiè],从某地去到某地,有了时间属性;解[xiè],通“懈”,是通假字,有松弛、放松的意思,就是把肌肉的紧张程度给它解决掉,把肌肉的紧张程度让它松懈掉。“庖丁解牛”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个“解”字,可以拆分成一个角、一个刀、一个牛,它其实就是拿一把坚韧的工具把一个东西打开,把一个东西让它变成较为平缓的状态,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很有意思、很有韵味的字,这个字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葛根”的作用。

风寒感冒初起时,很多人都会有葛根汤证,有的人打喷嚏流鼻涕还不严重,更多的是不出汗,然后有点怕冷,这种“项背强几几”的特别多。如果要是有汗就成了桂枝汤证,这个我们以后会讲。今天主要讲葛根汤证,葛根汤证的出现一定要符合我提到的这些必然项——发热、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这些一定同时具备。如果你不具备其中的某一个,那就不行了,你是怕冷,项背也觉得特别硬,但是身上还出汗,葛根汤就不适用了。有没有“下利”是另一回事,这是或然项,不是必然项。

葛根汤,从中医角度来讲,它用的是八法中的“汗”法,这又涉及到中医的一个概念。八法就是我们说的治则,包括汗、吐、下、和、温、消、清,补。葛根汤属于典型的汗法。葛根、麻*(苏叶)、桂枝、生姜都是帮助人发汗的,这里的“君”药、“臣”药都是有发汗作用的,所以说葛根汤属于“汗”法,通过发汗来解决“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症状。

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味药。

首先“君”药葛根,辛、甘、平。辛是一种开通发散的性味,可以通过像辣椒、蒜、胡椒这些典型的辛味食物来理解“辛”。葛根归于脾和胃经,这个归经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以后再讲,现在你就知道它是入脾入胃发挥作用的就可以了。那么从它的作用上来讲,它是发表解肌,“发表”在八法中也属于汗法,就是把肌表封闭的汗腺打开,让它排汗,这就是发表。葛根还可以升阳透疹,升阳就是提升阳气,因为升阳,同时就会有些止泻作用。透疹就是比如起了荨麻疹、风疹,但是它们透发得不顺畅,葛根就能发挥作用去帮助这些疹子透发出去。对于无汗恶风的发热,葛根可以解热,可以镇痛,还可以生津,补充津液。中医认为唾液就是一种津液,口渴,舌头发干,眼睛如果干涩了,都属于津液不足,津液的概念以后我再讲,现在你可以先理解它是一种人体的润滑剂好了。

然后说麻*,辛、苦、温,归于膀胱和肺经。其实还应该加上归于心经,因为它能够兴奋心肌。麻*我们知道含有麻*碱,是一个有兴奋作用的药物,同时它也是强力的发汗药,所以临床上要很谨慎地使用麻*。我在治疗症状不算重的感冒和其他一些需要发汗的病时,不是很爱用麻*,因为很多心脏弱的人服用后可能有副作用,会出现心慌,或者睡不着觉了,所以我一般爱用苏叶代替它。麻*还能利小便,它是解表第一要药,就是因为它除了发汗还能利小便,可以快速把你身体上这种代谢不出去的水,通过这两种通道,发汗利水,迅速地排出体外,那么由于小便走不了,汗液打不开出现的肌肉紧张、高热,它能够迅速地化解这些症状。另外它还可以平喘。

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它除了解表,也有发汗作用。它的发汗作用适中,不像麻*强劲。它还可以行气宽中,“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脾胃,如果在风寒感冒中你同时觉得胸闷、乏力,胃也有点不舒服,食欲不好,那么正好用苏叶代替麻*,既发了汗,还化解了这些症状。它还能解鱼蟹*,而且紫苏叶挺好吃的,像韩国人吃烤肉就喜欢用新鲜的紫苏叶把肉包起来,解油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消化。

桂枝,辛、甘、温。归于心、肺、膀胱经。以后讲桂枝汤的时候我再具体讲,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我都留在桂枝汤里再讲,这里就先不说了。

中医神奇灵动,有趣的一点就在于,当你了解的越多就可以化生出数不清的变化,或者当你知道了很多方子后,就可以看出它们是怎么加减组合变化的。比如说葛根汤,只要把麻*(苏叶)去掉,就是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几味,就变成了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证是无汗恶风,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证也是项背强几几,但却“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证和葛根汤证就差一个汗,都有恶风,都项背强几几,都有点发热,但葛根汤是无汗,桂枝加葛根汤是有汗。当你在感冒时出现项背强几几、怕冷、发烧,然后有出汗,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

再来看一种变化,葛根汤加半夏,半夏是一味中药,《伤寒论》有这样的条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是说葛根汤证出现的症状都符合了,就是说在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的同时,但是没有下利,还觉得有点恶心或想要呕的感觉,这个时候可以在葛根汤的基础加上点半夏。我的经验是,用苏叶替代麻*来用葛根汤,因为苏叶行气宽中就可以辅助止呕,把苏叶的量加到10克就可以化解恶心的症状,如果恶心的症状不太明显,我就这么用足够了,如果“呕”的症状比较重,才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点半夏。

另一种加减变化是葛根解肌汤,是在葛根汤的基础上有了胸膈烦闷的症状,就加点*芩,变成葛根解肌汤。*芩的量根据他烦闷的症状加减变化,这个和葛根加半夏汤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呕的症状,就是有恶心感,一个是觉得胸口有点堵、有点烦,但是不恶心。是有点憋闷烦躁,就是有了点热象。然后这个时候观察病人的舌头,舌尖舌边会有点红,就是说它主要是寒症,但寒里还夹杂了热,葛根汤加*芩,就变成了葛根解肌汤。

那么如果在葛根解肌汤中留下葛根,把桂枝、麻*去掉,然后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再加点石膏,就变成了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寒热错杂,既有寒象还有热象的病症。

另外还有一种变化,葛根汤去掉桂枝、麻*、姜和枣,也就是说光留下葛根、白芍和甘草,加个升麻,就是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是温病的常用方,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口渴、舌红,有的时候还可以治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受了风,风邪引动内火,就可以用它。

葛根其实除了前面讲的那些药性,还有一个药性,就是葛根是一个很好的降压药,它还可以治疗一些高血压脑病。

这节课涉及到的药物,组方的一些变化方法,需要消化吸收的东西挺多的。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特别说明:讲义的影印本里还会放入概念详解的贴士、每堂课所涉及的中药详细内容,以及所涉及到的方剂加减应用医案。这些都需要大量工作,将会在以后陆续汇编整理后推出。愿对你能有所获。

之前的课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