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中医讲临床高建忠解读清胃散 [复制链接]

1#

(一)

方,依法而立。学一方,需知其立方之法。不知立方之法而徒守所立成方,方即死方,无法应对变化之证。尽管有“执一法不如守一方”之说,但所守之方一定是有法之方,且用方者必须知其法。

尝侍诊杨建屏老师,见老师每以清胃散方加生石膏治疗胃火牙痛,效如桴鼓。初涉临床,也每取用清胃散方治疗胃热诸病,有效有不效,究其原因,与不明立方之意不无关系。

考清胃散方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原方组成:“真生地*、当归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钱),*连(拣净,六分,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一钱)。右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用于治疗“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兰室秘藏》为“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都载有该方。

对于该方的理解与使用,首先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方中何为君药?

所主治的胃热属虚、属实和在气、在血?

如何理解生地*、当归的使用?

如何理解升麻的功用?

(二)

关于君药。

李东垣书中未言何药为君。“为君者最多”,从原方用量上看,升麻用至一钱,用量最大。吴昆在《医方考》中对每味药的分析为:“升麻能清胃,*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尔。”方名清胃散,方中升麻清胃,量独大,似可为君药。但,升麻“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汤液本草》)似不足以为清胃之主药。

有以生地*为君药者。《古今名医方论》中,罗美明确指出:“方中以生地凉血为君;佐以牡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连彻热燥湿为臣,和之以当归,辛散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升举,以腾本经之清气……”当代医家焦树德在《方剂心得十讲》中也认为“方中以生地凉血益阴为主药。”但,《汤液本草》中对生地*的认识:“《象》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东垣云:生地*治手足心热及心热,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能益肾水而治血。”生地*不入阳明经,也不足以为君药。

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此方全籍石膏之平胃热,乃生地、丹皮得力……”但,石膏并非原方中固有,只是《医方集解》中提到“一方加石膏”。临证中重用石膏、以石膏为君药,取效也多,但已属清胃散的变方,并非原方本意。

方书中有认为*连为君者。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指出:“此足阳明药也。*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似以*连为君。初读这段文字,*连泻脾,有所不解。后读《汤液本草》,见有如下论述:“(*连)《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始知汪氏有所本。只是强分脾与胃似有牵强,不知李东垣常以脾和胃互称,此处泻脾实指泻土。

*连为方中君药,当为李东垣立方之本意。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君臣佐使法”有过论述,基本观点为“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录有“东垣先生《用药心法》”,“心法”中提到“主病者为君。……治中焦热,*连为君。”*连清胃泻火,治胃火牙痛,为主病者,为方中君药顺理成章。当然,*连大苦大寒,也属“力大者”。至于“分两”,原方中*连仅用六分,似较升麻一钱为少,但方中有“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连临时增减无定”之说。如“夏月倍之”则*连当然为方中用量最大者。考清胃散所治胃火牙痛,四季皆可见,但以夏月(及其前后)天热时较为多见。原方主治病症为“因服补胃热药疗所致,而“服补胃热药”以天凉之秋冬季节多见,故东垣原方仅用六分或为“随时用药”之例。

(三)

关于生地*。

生地*凉血养阴治虚火,*连清胃燥湿治实火,两药同处一方,所治病证究竟为实火,还是虚火,还是虚实并见呢?

清胃散主治胃家实火,这似乎是所有临床家的共识。那么,方中为什么要选用治疗虚火的生地*呢?方书中多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作解,阳明胃热,需清气的同时凉血,生地之用在于凉血。

那么,是不是治疗所有的胃热病证都需要凉血呢?

显然不是。白虎汤就是清胃热的常用方,方中并不配以血药。这样看来,单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作解是显然不够的。

《古今名医方论》中引用罗美的论述:“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胎、烦躁,此伤气分,热炙大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热壅大腑,逆于经络,湿热不宣,此伤血分,治宜清胃。”理似通畅,但反映到临床上,是不是醇饮肥厚、炙煿过用引起的热壅大腑都为伤及血分而用生地*一类凉血药呢?因为临证所见,醇饮肥厚、炙博过用所致胃火病证,多见舌苔厚腻者,而生地*多不利于舌苔厚腻的消退。是不是取用清胃散方时常规都需要选用生地*呢?

考李东垣立清胃散方,主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者”。常用补胃热药,如人参、*芪、桂枝、干姜、肉桂等,在助热的同时,又有伤阴动血的作用。实际上,此时的热,往往实火、虚火并见,治疗也需*连、生地*并用。笔者曾用*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一“胃寒”患者,由于温热药久用、过用,致患者牙痛数月不解,后他医以增液汤加知母治疗而愈。细思该患者牙痛即为过服补胃热药伤及阳明之阴而致虚火上炎引起。如果壅补,在燥伤阴液的同时也会出现实热内生上炎。这样分析下来,李东垣在方中使用生地*,其作用在于养阴凉血清虚火(同时配以牡丹皮),原方清胃散证中有“内伤”所致的“阴虚血热”。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在临床中使用清胃散方时,如果病证中没有出现“阴虚血热”,是不需要使用生地*的。

(四)

关于当归。

方中使用当归,历代注家多从“和血”理解。但对于临床用方者来说,必须明白什么时候需要“和

血”,什么时候不需要“和血”。毕竟,并不是所有治疗胃热的方中都需要“和血”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东垣先生《用药心法》”中有如下记录:“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宜用当归也。”用“和血”一法的前提是“血受病”,也就是说,血不受病就不需要“和血”。反映到清胃散方证中,如果没有出现热伤阴血的病机,不但不需要使用生地*以及牡丹皮,当归也没有必要使用。

当然,有临床者以当归之温作为方中之反佐使用,未尝不可。只是东垣原方中当归确实是用来治疗“血受病”的。

(五)

关于升麻。

方中所用升麻,历代医家多从升清散热作解,其理可通。但笔者认为,升麻在原方中作用有三,依其主次分别为引经、升清、散热。

李东垣继承其老师张元素的“引经报使”理论,在临证组方中特别注重药物的归经和引经作用。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用“东垣报使”中提到“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歌曰:“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升麻是“阳明经本经药”,是治疗阳明病常用的引经药。在清胃散方中,升麻的最主要作用当是引经,引清心之*连、益肾之生地*入阳明。

那么,既然升麻为引经药,为什么在方中剂量相对偏大呢?这基于其第二个作用,升清。方中君药为苦寒之*连,“味厚气薄,阴中阳也”。配以“味薄气厚,阳中阴也”的升麻,降中有升,使胃热清,升降复;病证自愈。当然,原方主治病证的主症是牙痛,属上焦病症,这也是选用升麻升清的原因之一。

至于散热作用,并不主要,因方中主治之胃热为内生而非外感。

(六)

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清胃散方中的核心药物为*连配以升麻。如“血受病”,可随证加以生地*、丹皮、当归等药。张璐在《张氏医通》中的一句话颇值玩味:“犀角地*汤专以散瘀为主,故用犀、芍;此(清胃散)则开提胃热,故用升、连。”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高建忠:从小青龙汤到麻*苍术汤

2、高建忠:九味羌活汤浅识

3、高建忠:通关丸漫谈

4、高建忠:厚朴温中汤漫谈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中医师承学堂

图书作者:高建忠著

出版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6月

图书推荐

《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精)》内容提要:读书、临证、思考,这是中医成才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中医学是一门理论医学,不读书不足以明理:中医学是一门实用医学,不临证不足以体会;中医学是一门传统医学,不思考不足以悟道。对于一名中医临床者而言,读书,所读的是方之上的法;临证,所用的是法之下的方;思考,所思的是法与方、方与法。《读方思考与用方体会(精)》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了自己在临证中的读书、在读书中的临证,以及读书与临证中的思考。读者既可从这些文字中学会一法一方的临床使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如何在临证中读书,如何在读书中临证,如何在读书、临证中思考。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关于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