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丽芬让毛纺产业过上阳光灿烂的日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

陈丽芬:让毛纺产业过上阳光灿烂的日子


熟悉陈丽芬的人都知道,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阳光”做伴。1979年,20岁的陈丽芬成为当时江阴县毛纺厂的一名普通女工。14年时间,她由普通女工相继完成了向工艺员、车间主任、生技科长、副厂长、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角色转变。陈丽芬洞察市场的能力、执著并敢于冒险的精神,成为了“阳光”完成原始积累的精神资本。


  1986年,27岁的陈丽芬任“阳光”技术科长。这一年,正逢全国毛纺行业低潮,不轻易服输的陈丽芬开始在生产车间、实验室与各大毛纺面料市场间来回奔跑。经过细致调研,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和悟性,对精纺呢绒的潜在优势和市场前景进行论证分析,提出了立即上马5000锭精纺纱锭的建议。这年10月,第一批精纺呢绒刚一面世就一销而空。如果这算是“阳光”的第一桶金,那么,1990年到1995年,陈丽芬运用“技术创新”在全国毛纺市场刮起的三次“彩色呢绒革命”,则让“阳光”奠定了中国毛纺行业龙头企业地位。


  一直以来,陈丽芬并不介意别人将自己定位为“技术型企业家”。在她的观念中,“技术独立”、“自主研发”是“阳光” 20多年来的真功夫,是“阳光”品牌的根基。


   然而,一次和意大利客商的简短谈话却让她明白,品牌仅仅有技术含量不够,富有创意的设计文化,才能让品牌拥有生命之源。在谈判过程中,意大利客商振振有辞:“你们卖的是产品,可我们卖的是文化,能一样吗?” “我听了心里就很不服气,凭什么呢?难道‘阳光’做不出有文化的产品?”当时陈丽芬听到这样的话后起身就走。即便在诱人的定单面前,她依然不愿意多做逗留。之后,陈丽芬开始了理性的反思。也许,这正是“阳光”早晚要出现的一场变局。陈丽芬知道,该是“阳光”大步流星走出去的时候了。


   国外成熟的面料企业如何为自己的产品注入设计文化?如何获取流行发布的话语权?如何建立自有的畅通销售渠道? 1998年,陈丽芬就开始往国外跑:跑展会、看趋势发布、拜访客户……这些看上去琐碎的、更像是外贸业务员干的活,陈丽芬都干得不亦乐乎。


  回首“阳光”最初打江山的岁月,陈丽芬对一些媒体关于“毛纺企业已是夕阳产业”的评论耿耿于怀。“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哪有什么夕阳产业?分明只有夕阳思维!”她笑道:“我就不相信,难道大家真的连漂亮衣服都不爱穿了?”


  这一信念,她坚持了20多年,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阳光呢绒”作为第一个纺织服装品牌入主“中国世界名牌”,阳光集团赢得“出口免验企业”殊荣。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落户“阳光”,使“阳光”成为全球首个承担该秘书处工作的企业,由此,世界毛纺界终于传来了中国的声音,“阳光”的声音。


  樊广勤 苏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